重报观察 | 促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重庆如何激发金融资本“进山入林”的动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黄光红

2024-11-23 18:58

菖蒲花田农旅融合示范项目是酉阳县重点项目。2024年2月,酉阳县菖蒲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菖蒲旅游公司)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资金不足却很难通过传统信贷模式获取贷款的难题。

关键时候,农业银行重庆酉阳支行伸出援手,创新将林权作为抵押物,为该公司提供了3.62亿元贷款,弥补了其资金缺口。得益于此,该项目进展顺利,预计明年5月可正式开园迎客。

“用林权作抵押并成功拿到贷款,这是我们当时没有想到的。”11月21日,菖蒲旅游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忆起这笔贷款时如是说。

菖蒲旅游公司的“幸运”,并非偶然。引绿色金融“活水”润泽绿水青山,促进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是重庆建设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一项重任。近年来,重庆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等林业融资新模式。

成效:

探索融资新模式,唤醒“沉睡”的林业资源

就拿农业银行重庆酉阳支行为菖蒲旅游公司提供的这笔贷款来说,它就与传统贷款不一样。

传统贷款,一般是以不动产作为抵押物,而这笔贷款抵押的是林权,也就是林木资产的所有权。

为何要以林权作为抵押物?

“当时,菖蒲旅游公司计划贷款的金额较大,但缺乏足值的不动产抵押物,通过传统信贷模式无法解决其资金需求。于是,我们想到了创新融资模式这步棋。” 农业银行重庆酉阳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何创新融资模式呢?关键是要找到新的抵押担保物。该行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菖蒲旅游公司的上级公司拥有大量森林林木资产,遂决定为该公司创新推出林权抵押贷款。

最终,经过三方多次协商,菖蒲旅游公司的上级公司在酉阳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了林权抵押登记,通过抵押林木资产所有权的方式为菖蒲旅游公司提供担保。基于此,农业银行重庆酉阳支行向菖蒲旅游公司成功投放了3.62亿元贷款。

类似的案例,在重庆还有不少。譬如,重庆银行联合林业主管部门,打通林权抵押融资渠道,为重庆市竹桂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发放林权抵押贷款9500万元,将“沉睡”的林业资源变成流动的资金。

重庆三峡银行多次通过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向重庆邦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放贷款,支持其在巴南区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彩色森林”。目前,“彩色森林”已成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所谓林权,是指一定社会主体对一定森林、林地、林木所享有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或一定权益组合,具体包括对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长期以来,林业企业及相关企业、林农等市场主体(以下简称涉林市场主体)因缺乏不动产抵押物,又很难利用林权去融资,普遍面临着融资难题,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近年来,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会同重庆市林业局及各区县,抢抓重庆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的机遇,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林权抵押贷款等专属信贷、保险产品,引金融“活水”持续浇灌绿水青山。同时,强化评估激励,明确将“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作为各区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考核晾晒指标。

截至2024年9月末,重庆金融机构已创新推出“林权易贷”“苗木抵押贷款”“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森林保险”等特色产品330余款;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143亿元,同比增长69%。重庆探索林业融资新模式,缓解涉林市场主体融资难题,助力绿水青山加快转变为“金山银山”,取得积极成效。

困境:

流转难、评估难,制约林权抵押贷款推广

但客观而言,重庆的这种探索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很多涉林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市场主体仍然未因此受益。

3年多前,重庆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林下种植方式种植了1800亩黄连。眼下,距离黄连有收成至少还有3年左右的时间,但公司已陆续投入了近900万元。由于投入较大,尚未有收入,公司今年流动资金有些吃紧,原本还想投入800万元扩大种植面积800亩、发展观光农业的计划不能一步到位,只能分步实施。

为弥补资金不足,前段时间,该公司向某银行申请贷款,但最终因缺乏传统抵押物,只通过信用贷款方式贷到了70万元。最近,公司又向另一家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打算通过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为其提供贷款支持。“但从银行目前反馈的信息来看,估计也只能贷几十万元,远不能弥补公司的资金缺口。” 公司负责人李先生说,目前公司面临的最大的融资难题,就是可用作抵押物的房产严重不足。而还处于生长期的黄连作为公司最重要资产,尚没法抵押。“如果这些黄连能够抵押,就太好了!”

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据重庆某银行机构信贷部门人士透露,大约2个月前,该行曾与重庆某企业进行初步沟通,打算以该企业林下种植的黄连的未来经营收益权作质押,创新推出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为其提供贷款支持。不过,直到目前,这笔贷款还未落地。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林业经营收益权存在流转难、价值评估难的问题。”这名银行人士表示。

评估难,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专业评估机构少,该行迟迟未找到专业评估机构;二是企业的黄连尚处在生长期,现在评估其未来经营收益权价值,究竟以什么时候的黄连价格作为参考,也是个问题。如果以当前价格作为参考,今后黄连价格一旦下跌,银行将面临较大风险。

流转难,是因为林权流转市场仍不完善,流转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没有统一的公开竞价平台。贷款发放后,万一借款企业因经营不善等原因无法还款,银行要将企业质押的林业经营收益权变现,就很困难。这又给银行放贷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

目前,虽然重庆有森林保险产品为银行分担风险,但若银行放贷后遇到贷款收不回来的情况,保险也不能完全弥补银行损失。

对此,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也有同样的看法。据他观察,林权流转难、价值评估难,是全国各地探索林权抵押贷款等林业融资新模式普遍面临的问题。而造成林权价值评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缺乏统一的林权价值评估标准,很难让金融机构、借款企业和评估机构等各方达成共识;造成林权流转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地普遍未建立较为完善的、与林权抵押贷款等林业融资新模式配套的林权抵押登记制度和产权交易制度。

此外,在我国现有法律和政策框架下,与林权抵押贷款相配套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金融机构放贷后若要通过采伐林木将抵押林权变现,容易受到法律和政策风险的影响,无法自由处置林木。这也会影响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正因为如此,林权抵押贷款的推广较为艰难。上述银行机构人士透露,在实践中,对于缺乏传统抵押物的小微涉林市场主体,银行大多还是依靠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方式为其提供信贷支持,且贷款金额不大,普遍在100万元以下,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

对策:

建立完善林权评估和流转体系

问题摆在面前,接下来重庆应如何发力,才能更好地激发金融资本“进山入林”的动力,助力林业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

廖成林认为,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权资产评估和流转体系。 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推动组建较为权威公正的林业资产评估机构,积极培育林权评估的专业人才,并建立严格的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林权评估规范,构建让相关各方容易达成共识的林权价值评估统一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可打造和完善林业交易专业市场,开展林产品实物交易,进行林权的转让交易,实现林业资产的有序流动,确保抵押林权可及时流通变现,减少金融机构后顾之忧。

“林权转让的实质是让林权能够变现,让相关各方能够赚钱,因此,我们还可以运用整体规划、整体开发的思路,推动形成以林业资源为基础的产业生态或产业联盟,大做特做‘森林+’。这样,林权资产就更容易流转起来。”廖成林同时建议,比如,可将林权和多种经营、跨界整合联系起来,推动文旅结合、农旅结合,在森林里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把森林变成与学习相结合的场所,打造“森林课堂”;把森林与运动相结合,打造健身和体育竞技的场所等。

还有专家认为,推动金融资本“进山入林”,不能只盯着贷款。在10月中旬于重庆举行的绿色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会上,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欧阳卫民在发表演讲时认为,树木成材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贷款时间太短,不利于促进林业的发展和林材的形成。建议资本市场要更多地向林业企业开绿灯,例如支持林业企业IPO,发行公益性和低息、长期的绿色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等。

事实上,重庆正在努力。今年6月印发的《重庆市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具体措施包括:

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融资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探索推动“股贷债保”联动;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完善确权、抵押登记、评估、交易流转和政府回购等市场调节机制;实施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本金损失,按规定给予风险补偿等。

就在10月中旬,重庆首支碳中和基金在绿色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会上签约落地。该基金由重庆渝富高质产业母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重庆蛮寨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主要用于减污降碳、保护环境,旨在推动林业碳汇开发及现代制造业绿色发展。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曾立      审核: 陈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