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改革进行时 | 勇敢突破“舒适区” 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转向千亿大市场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申晓佳 张锦辉

2024-11-14 14:19

面对一个几十亿元、“专业对口”的市场,你会怎么做?

通常,大多数的企业乃至研究机构,都会谋划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但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另辟蹊径,从今年9月开始,跳出“专业对口”的骨材料市场,直奔千亿元级别的更大市场,并且已经得到了投资机构的青睐。

为何研究院敢于突破“舒适区”迅速转向?这一切,都要从改革说起。

▲11月12日,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科研人员操作3D打印设备打印金属骨骼假体。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不甘心“小有成就”

研究院大刀阔斧搞改革

研究院院长谢海琼介绍,研究院原布局五大研究方向:运动损伤修复与重建研究平台、智能康复装备研发平台、多功能物理气相沉积涂层制备平台、再生医美生物材料研发平台、干细胞和外泌体研发平台。

2020年,研究院在两江新区挂牌成立,核心科研团队来自医疗行业,主攻运动康复。因此,研究院掌握了一大批生物材料的原创技术、专利和相关的医疗许可。

例如,研究院开发了可降解的生物医用材料,原本用于肩袖损伤的修复。由于材料可降解,贴上后无需专门去除,更有利于患处愈合。

从整个国内市场来看,运动损伤修复市场规模大约在几十亿元。手握原创技术和产品,研究院也不愁“过日子”。那么为何要改革呢?

“因为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过日子’,也不满足于‘小有成就’。”谢海琼告诉记者,一种生物材料,可以对应多种适应症。其经济价值、社会效用,也可数十倍、数百倍增长。

例如,还是前述的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做成贴敷产品,可用于烧伤部位修复。做成心脏补片,能帮助心肌梗死部位再生。若用于医美领域,则能开发出除皱效果自然、不会“肿脸”的“童颜针”。

▲11月12日,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讨论一智能设备的产业化转化问题。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而医美市场的规模,达到了千亿元。这一机遇,必须抓住!

冲破“舒适区”的决策,赶上了改革的东风—今年8月,按照两江新区对深化科技创新服务机制改革的部署,研究院召开了改革转型会议。原本60人的队伍,直接“砍”到31人。

“船小好调头,留下的全是精兵强将。”谢海琼说,31名员工中,23名搞研发,其中博士9人,硕士7人,严格执行“人员跟着项目走”。

曾经搞科研“全包”

现在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改革给研究院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搞科研转化“全包”的模式。

什么叫“全包”?拿装修打比方,从画设计图开始,买材料、施工等全由装修公司负责,就是“全包”。

而在科研和转化中,“全包”就是从原创性研究开始,到初步成果转化、中试、融资、生产、营销、售后等全由研究院来负责。过去,研究院的60名员工,一半以上都负责研发之外的工作。

其实,“全包”模式并非不可行。此前,研究院已获发明专利授权12项和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还设立产业运营平台公司,孵化4家企业,推出足底快速诊断仪、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等市场青睐的智能医疗产品。

但这一模式的短板也很明显:从研发到市场转化,过去都依靠财政资金托底。研究院拥有核心竞争力,因而发展顺利。但核心竞争力不足的研发机构,则会面临后劲不足、造血能力差的困境。

因此,今年以来,两江新区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以拨投结合的方式,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深化拨投结合、先投后股,打通成果端、中试端、创业端孵化链条。

▲11月12日,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对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干细胞药械组合试验产品进行初测。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顺应这一趋势,研究院改革后,两江新区也给予了运营扶持资金,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前来投资。而研究院的31名员工把精力用在刀刃上,更注重原创研究、生物制造产品研发及技术服务工作,后期的商业化工作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完成。

不仅自己搞研发

还提供全套定制研发服务

目前,已经有多家投资机构对研究院的生物医用材料表示出兴趣,谢海琼的手机常常响个不停。

记者了解到,研究院目前聚焦于两大生物制造方向:合成生物学平台(含生物医用材料研发)、干细胞和外泌体研发平台,并继续实施医疗器械CDMO技术服务。每个平台都有核心项目正在推进。

目前,研究院研发的旨在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的新型耐磨涂层材料、可降解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已迈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完成了4项关键性成果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医疗器械主文档备案工作。

同时,研究院还想到,自身的硬件和经验,也可以转化为一项很有价值的服务——“医疗器械设计开发、质量体系及注册全流程服务”的CDMO(定制研发)核心技术服务。

先说硬件,研究院位于两江新区金星科技大厦5楼,1000平方米的实验区中,配有百级万级GMP洁净间、智能装备实验区,设备完备。

▲11月12日,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科研人员在百级万级GMP洁净间作业。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再说服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对于医疗器械取证、专利申请等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成果转化提供全套的服务。

目前,研究院已承接西南医院、东南大学等单位的技术委托服务合同,与两江新区人民医院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还与一家外资投资集团签订“细胞制药科研技术服务及产业化转化”合作协议。

“我们要通过改革,发挥更大的价值。”谢海琼说,后续,研究院会视情况“招兵买马”,有针对性地扩充队伍,为两江新区生物制造行业孵化和培育“独角兽”,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聚。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曾立      审核: 陈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