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双城记” 打造增长极|一颗柠檬背后的双城故事:重庆汇达柠檬的爆款产自四川达州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苏畅 夏元 实习生 舒琪琦

2024-06-20 21:52

核心提示

6月7日,潼南区重庆汇达柠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达柠檬”)展厅内,上百件柠檬产品琳琅满目,其中一款名为“青柠果汁”的产品尤其特别——这是汇达柠檬的爆款饮品,但产地却是在百公里之外的四川省达州市渠县。

“从2015年起,我们在四川渠县、安岳等地带动农户种植柠檬,并在当地建立了柠檬加工厂。”汇达柠檬副总经理徐小玲介绍。

潼南区是世界三大柠檬产地之一,柠檬种植面积达32万亩,年产量28万吨。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汇达柠檬为何在四川发展柠檬产业?一颗柠檬的背后,又有哪些双城故事?

▲潼南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柠檬产业领军品牌——汇达柠檬出口柠檬果实分选线。市农业农村委供图

保价收购 带动川渝两地五万多农户增收

汇达柠檬在四川发展柠檬产业的故事,还得从2014年说起。

这一年,汇达柠檬建立了柠檬加工厂。在此之前,该企业已在潼南崇龛镇发展有1万亩柠檬种植基地,但优质未能实现优价。加工厂的建成,让这些柠檬“摇身一变”,成为了柠檬汁、护肤品等产品,身价倍增。

这让渠县安北乡南山村看到了脱贫的机遇。

2014年,南山村被确定为四川省级贫困村,全村590户2457人,有121户473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交通不便,产业薄弱,制约着该村的发展。

那年底,达州市税务局结对帮扶南山村,经过调研论证,决定帮助该村发展柠檬产业脱贫。于是,该局牵头组织当地乡村干部前往潼南,向汇达柠檬“取经”。

潼南小渡镇大土村村民江基友获知这一消息后,敏锐捕捉到商机。他找到汇达柠檬总经理代晓强,希望汇达柠檬在柠檬种植技术和销售方面提供支持。

“当时,我们的产品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正需要拓展柠檬鲜果收购渠道。”代晓强回忆。

双方一拍即合。2015年,江基友在南山村成立达州市江绿果农业有限公司,流转2200多亩土地打造柠檬种植基地。在汇达柠檬的技术指导下,江基友基地的柠檬经过4年时间培育,在2019年实现丰产。按照约定,汇达柠檬保价收购了基地内2000多吨柠檬鲜果。

南山村村民则通过土地流转和在柠檬种植基地务工,实现收入大幅增长,成功脱贫。

南山村五组村民陈选与老伴儿在江基友的基地务工,一年下来能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再加上近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成功脱贫摘帽。

尝到甜头的还有安岳县人和镇三学村的柠檬种植大户李光建。

李光建在三学村发展有1000多亩柠檬,因柠檬鲜果市场价格波动大,时常遭遇“烂市”。2019年,李光建寻求与汇达柠檬合作,基地出产的1000余吨柠檬鲜果,均以不错的价格全部卖给了汇达柠檬。

“目前,汇达柠檬仅在四川安岳县、渠县、遂宁以及潼南等地,就已带动了5万余户农户通过种植柠檬或在柠檬种植基地务工实现增收。”代晓强介绍,这些农户年户均增收在两万元以上。

企业合作 将一颗柠檬“吃干榨净”

从2015年起,渠县相继在安北、渠南、中滩等乡镇发展柠檬种植基地两万余亩。每逢基地丰产,汇达柠檬便收购大量柠檬,每年要在川渝两地收购10万吨左右的柠檬鲜果。

与汇达柠檬一样,雪王农业、檬泰生物等企业也在川渝两地收购柠檬,为了让两地农户增收,这些企业均以保底价格收购。

虽然每年从川渝两地收购的柠檬数量巨大,但各企业通过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将一颗颗柠檬“吃干榨净”,加工成各类产品。

“柠檬全身是宝,能开发出多款产品。”徐小玲介绍,比如柠檬油能用于生产面膜、洗面奶等日化用品,柠檬汁可生产NFC(非浓缩还原汁)鲜榨果汁饮料,榨汁后的果肉可用于制作柠檬果酱及柠檬果糕,就连剩下的皮渣也能提取出膳食纤维和黄酮等用于开发柠檬食品类产品和保健品。

作为潼南另外一家柠檬精深加工企业,檬泰生物也有相似的业务。

“我们研发的柠檬六分离提取技术干湿法果胶生产线,是国内首套全部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的干湿一体柠檬生产线。”檬泰生物研发部相关负责人刘雁成介绍,该技术可将柠檬进行6次分离,依次提取不同成分,加工成不同产品。其中,柠檬果胶提取是该技术的亮点之一。

刘雁成说,这条生产线可年产柠檬果胶2000吨,将助力国内果胶市场摆脱依赖进口的现状。

企业间是否存在激烈竞争?徐小玲介绍,檬泰生物也是他们的客户之一,公司生产剩余的次果和果渣,被檬泰生物大量收购用于果胶的提取。

雪王农业与檬泰生物的合作则更为紧密。

蜜雪冰城在全球拥有3.7万余家门店,背后的原材料供应商正是旗下子公司雪王农业。

“2013年,‘冰鲜柠檬水’开始火爆,那时我们正在川渝两地大量收购柠檬。”雪王农业综合管理部部长肖丹丹介绍,2021年公司落户潼南后,工厂每天有300多吨优质果发往蜜雪冰城门店或专销超市,筛选出的次果则卖向檬泰生物。

“我们与雪王农业互为‘甲乙方’,对方筛选的次果,作为我们提取果胶的原材料,而这些果胶又为他们供货,作为冰淇淋的原材料。”檬泰生物副总裁崔洪源说。

携手共建 打造千亿级柠檬优势产业集群

事实上,不仅是在种植、销售、加工方面,近年来川渝两地柠檬产业的合作面越来越广。

在潼南以及四川安岳等地,柠檬以尤力克品种为主,该品种香气浓,果汁多,却有一个致命的“天敌”——黄脉病。潼南区柏梓镇种植大户陈瑜就吃过黄脉病的苦头。

陈瑜流转了450亩土地种植尤力克,2017年在其柠檬园内发现有10余株柠檬树的叶面出现卷曲、泛黄的情况。不到一个星期,这种症状就扩散到200多株果树上。

“这些柠檬感染了黄脉病。”陈瑜说,感染了黄脉病的果树产量和品质会大幅下降。更严重的是黄脉病传播途径广,蚊虫叮咬、剪枝、嫁接等都会将病毒传播到其他健康的果树上。

为将这个病毒“连根拔起”,2018年底,重庆首个柠檬脱毒育苗中心在柏梓镇建成投产。通过两年的繁育,2020年柠檬脱毒育苗中心培育出首批脱毒柠檬种苗,从源头阻绝了黄脉病的发生。

“使用脱毒苗种出来的柠檬长势好,抗病性强,目前育苗中心每年可为重庆、四川乃至全国提供28万株柠檬脱毒种苗。”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到2025年,建成年产1亿株高标准、现代化的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

与此同时,川渝两地还成立多个柠檬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2021年,潼南区与四川省遂宁市、广安市、达州市、资阳市(安岳县),以及江津区、合川区、大足区、铜梁区等地,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柠檬产区联盟。川渝九地联合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柠檬产区联盟宣言》,携手打造千亿级柠檬优势产业集群。

此后,川渝两地相关部门及企业又成立了中国柠檬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潼南与四川资阳联合出台了《中国柠檬产区柠檬种植技术规范》,建立栽植密度、农药肥料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环节规范技术标准。

去年,重庆与四川、海南、云南三省签订了中国柠檬产业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千亿级柠檬产业科创集群,联合成立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中国柠檬产业链统一标准,共同打造中国柠檬科技研发平台和技术集成平台。

“行业内曾经发生过柠檬农残超标出口被拒的事情,川渝两地柠檬种植统一管理之后,无论产品上市还是出口都更有竞争力。”徐小玲说。

据了解,到2025年,川渝两地将力争在潼南、大足、资阳、遂宁等柠檬产业核心区建成高标准农田、高标准柠檬生产基地100万亩,并聚焦柠檬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柠檬全产业链建设,打造“全国第一、国际领先”的中国柠檬产业集群。

【相关新闻】

长安汽车供应商 四川占三分之一

每年“合作订单”超200亿元

6月19日,位于雅安的四川建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100多条生产线马力全开。

“今年以来我们一直铆足干劲、全力以赴为重庆新能源汽车生产配套底盘悬架。”该公司负责人说,底盘悬架产品一下线就连夜装车,第二天即送达重庆。

“目前,长安汽车主流车型搭载了四川50家供应企业提供的零部件,长安汽车带动了产业链上川渝两地近700家合作伙伴发展。”长安汽车负责人说,一辆“重庆造”汽车离不开四川的配套产品。

红火的生产场景,正是川渝两地汽车产业高效协作的写照。2023年,川渝两地合计生产汽车329.3万辆,同比增长3.9%,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10.9%。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启动建设以来,两地一直把促进产业共建、共兴放在重要位置。在《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中,现代产业类项目有114个,数量占比达到38%,重点聚焦川渝协同共建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是川渝两地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并且互补性非常强,重庆整车发展优势明显,四川则在电池原材料、动力电池和绿电供应和智能网联软件开发方面具有优势。”赛力斯集团负责人表示,随着川渝两地加快建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1+1>2”效果已在显现。

目前长安汽车三分之一的供应商来自四川,每年有超过200亿元的“合作订单”达成。接下来,长安汽车将进一步扩大对四川配套商的采购规模,并注重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帮助配套商挖掘潜力、强优补缺,全面优化提升配套能力。

此外,长安汽车还将加强与成渝高校科研协同,推进产学研合作,并构建智能制造共享平台,带动配套商在基础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川渝两地区域协同创新,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共建汽车产业科技生态圈。

赛力斯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四川拥有电子科大、西南交大、成都理工等知名高校,每年能提供大量汽车软件人才,“通过招揽成都当地软件人才,赛力斯将培育出更强的软件技术队伍,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成都高新区天府二街一栋写字楼里,就坐落着赛力斯在川研发公司——成都赛力斯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数百名来自四川的汽车软件人才,正在全力开发智能座舱、汽车信息系统集成等项目。

目前,赛力斯不仅在成都设立研发机构,还与宁德时代四川公司“强强联合”共同研发M3P新型电池,并与四川当地的江淮汽车、海特汽车等车企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化协同设计和制造。

更多报道>>>

“我来自四川,在重庆挂职” ——第四批川渝互派挂职干部履职故事

昔日“边缘地带”今日“改革前沿” 四川广安全域纳入重庆都市圈

万州新田港背后的合作故事:这个重庆港口 四川企业是大股东

编辑: 蔡杨   主编:曾立      审核: 陈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