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八年 重庆绘就美丽山水城市新画卷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唐琴

2024-06-18 21:56

设立河长1.83万名,累计排查点位40万余个,河湖治理保护经验数量居全国第一;

组建全国首个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意向融资超过4500亿元;

汽车产量全国第二,功率半导体产量进入全国前三,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研发进程全国领先……

作为长江上游最大城市,重庆交出这样一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答卷。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首次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历史性决断。

8年来,重庆以生态保护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轴,以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为主线,以区域协同融通为突破,以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为着色剂,绘就美丽山水城新画卷,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缙云山269宗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清零

初夏时节,缙云山满目翠绿。

“近年来,重庆坚决打赢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拆除各类建构筑物62万余平方米,269宗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清零。”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米本家介绍。

如今,缙云山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8.6%,缙云山片区2023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8亿元,整治成效转变为发展效应,形成了一套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生态治理经验。

▲缙云山满目翠绿。重庆日报资料图片

和缙云山一样,秀山也坚决打赢锰污染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23个锰渣场全面封场,300万吨锰渣完成转场,26个锰矿山实现转绿,带动全市锰行业落后产能全部淘汰退出,为全国锰污染治理提供了“重庆方案”。

近年来,重庆以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为着力点,统筹开展保护一江碧水等“九治”行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加速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像缙云山、秀山的环境治理案例,接连涌现。比如,长江、乌江、嘉陵江干流4012个入河排污口已整治完成3744个,提供净地2260亩,重庆中心城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分级分段设立河长1.83万名,累计排查点位40万余个,河湖治理保护经验数量居全国第一。

同时,重庆积极推动国土绿化提质增效,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50.5万亩、国家储备林101.5万亩,全市发展经济林面积超过1600万亩,林业及相关产品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5.5%。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2.2%

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4%,纯电驱动电机最高效率98.10%,1升油发电3.63千瓦时——今年3月,长安汽车发布新蓝鲸动力,几大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被看作是具有行业颠覆意义的创新成果。

科技创新增强了渝企竞逐世界的底气,也成为重庆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重庆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塑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米本家表示。

从顶层设计来看,重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5%。

从建设战略科技平台来看,重庆获批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重组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复眼”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来看,重庆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36.1%、19.2%,累计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8家、单项冠军企业13家,启动“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研发人员总量达到24万人,人才总量达到634.7万人。

随着科技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技创新协同配合,重庆现代化产业正全面成型起势。

比如,重庆正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汽车产量全国第二,功率半导体产量进入全国前三,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研发进程全国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2.2%。

此外,重庆还加快推动“芯屏端核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34万人,新建智能工厂17个、数字化车间224个,全市算力规模超过1000P,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287亿,接入企业超过2万家。

碳市场累计交易碳配额5102万吨

组建碳捕集与利用等技术创新中心,深化地方碳市场建设,碳市场累计成交5102万吨、12亿元;

推进全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绿色贷款余额超过7400亿元,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497个,成功开发全国首单碳市场碳配额理财融资业务;

组建全国首个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推进两江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成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意向融资超过4500亿元……

近年来,为加速激活绿色低碳发展动能,重庆动作频频。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重庆以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为主线,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米本家说。

比如,重庆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启动首批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家、绿色工厂133家,推进渝南(綦江、南川)、潼南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耕地保有量达2665万亩以上。

此外,重庆还提速构建清洁安全能源体系,加快推进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等工程,电力顶峰能力较去年迎峰度夏增加约270万千瓦;全年天然气产量168亿立方米、增长12.9%,输气能力超过300亿立方米/年;稳步提升能源设施共保互济能力,加快建设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和成渝“电走廊”“氢走廊”,首次实现276.8万千瓦时西藏“绿电”入渝。

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大关

长江经济带具有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近年来,重庆着力提升区域协同融通水平,联动沿江省市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加速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随着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提速,重庆进一步强化与长江沿线省市的合作互动,全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吞吐量双双突破2亿吨大关,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突破1100公里。

以沪渝合作为例。重庆上海两地口岸一直保持紧密联系,由上海口岸进出的集装箱长期占重庆港集装箱吞吐量的70%以上。尤其是“沪渝直达快线”开通后,从重庆果园港抵达上海港只需8天左右,航行时间比以往缩短至少三分之一。

又如川渝合作。两省市共同编制《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实施方案》,携手推动长江水道进出口通关便利化,嘉陵江长江干支联运全面铺开,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功能不断提升。

此外,重庆还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形成了“13+2”省区市共建的新格局,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个港口,加速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高效用好两种资源,持续提升区域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全面构建起重庆长江文化体系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象征。重庆以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和移民文化为重点,全面构建起重庆长江文化体系,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例如,重庆开展三峡历史文化资源“起底式”调查,建成开放国内规模最大的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实施涪陵小田溪遗址、九龙坡冬笋坝遗址、江津梧桐土遗址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建成长江三峡首个考古遗址公园。

又如,重庆加快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创新举办首届长江文明论坛,推出第十三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等系列品牌节会,全面提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如今,重庆初步培育形成以旅游景区、度假区、长江游轮、都市景观、民族风情等为引领的现代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再如,重庆持续深化“两江四岸”治理提升,中心城区109公里岸线累计启动治理提升项目23个,建成开放九龙滩等14个公共滨水空间,朝天门—解放碑片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弹子石—龙门浩片区持续扮靓“两江四岸”核心区。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重庆还深入推进“坡坎崖”绿化美化,累计完成项目146个,修复面积679万平方米,打造出山城步道、山城崖壁、山城阳台等山城系列以及江城生态岛链、江城峡泉等江城系列特色场景,绘就山水城市新画卷。

编辑: 蔡杨   主编:曾立      审核: 吴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