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起风时·文创篇 |文创产品、非遗技艺、国风体验……国潮风劲吹 圈粉年轻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盈 邱小雅

2024-06-15 15:18

今年端午假期,“新中式”旅游火爆出圈,与之相关的文创产品、非遗技艺、国风体验也成为“新晋顶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事实上,不仅是在端午假期,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体里,国潮经济“圈粉”无数,“新中式”文旅产品正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

国潮文创产品频频“出圈”

“真幸运,抢到了以三峡博物馆馆藏文物元素清粉彩雕瓷龙舟为创意灵感的冰箱贴!”近日,小红书网友分享自己在重庆旅游的经历,引来不少没买到的网友留言:“这可是‘断货王’,没买到的我在线蹲代购……”“这款冰箱贴不仅是端午限定款,而且制作精良,很有国风韵味!”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三峡博物馆共接待游客4.4万人次,热度持续升温。其中位于一楼的文创展厅更是人气爆棚,其推出的端午节限定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广大市民及游客的喜爱。

▲三峡博物馆的文创展区人气火爆。受访单位供图

“目前,三峡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有13大类,135小类,大致分为生活用品类、办公文具类、服饰类、陶瓷类、首饰类等。”负责三峡博物馆文创展区的重庆文博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娇介绍,随着国潮风流行,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受到了消费者青睐。

比如清粉晶龙衔环双耳三足熏炉花瓶冰箱贴,自上架以来,因其小巧粉嫩的外观,加之高度还原藏品的雕刻工艺,受到消费者的追捧,被亲切地称呼为“小粉炉”。

“‘小粉炉’成为本馆供不应求的‘爆款’,已多次断货,粉丝通过各种渠道询问求购,甚至出现代购的现象。同时,在小红书‘小粉炉’相关话题笔记有近7000条,抖音、微博等媒体平台也实现了话题热度的增长。”陈娇说。

文创爱好者华子成告诉记者,相比普通的年节礼品,他更愿意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在他看来,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好看,更蕴含历史文化底蕴,很有意义。

抓住这一契机,我市各大博物馆、景区纷纷推出自己的文创产品。比如,就在这个月,大足石刻首个文创盲盒即将上架;重庆自然博物馆首次联合中科院联手设计的恐龙盲盒也已上架预约。据了解,2017年以来,重庆市各大博物馆大力开展博物馆文创工作,截至2023年底,已推出文创产品种类12666种,产品收入达到19842.43万元。

“重庆造”国潮陶器人气销售两旺

在三峡博物馆,还有一款王牌文创产品——历代名窑品茗杯,自推出以来便深受游客喜爱。其是根据馆藏藏品,再结合国家级非遗——荣昌陶技艺复刻而成。

在国潮风起云涌的今天,荣昌陶作为中国传统陶艺的代表之一,也迎来新一轮消费热潮。端午期间,以“陶文化”为代表的荣昌安陶小镇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同比增长近6倍。

选泥、碾泥、拉坯、刻画……6月11日一早,荣昌陶非遗传承人“90后”小伙吕继成,就在其主理的耘砚阁陶艺工作室进行创作。

谈及近年来国潮风的盛行,吕继成深有体会。他说:“这几年,无论是陶器的销量,还是到工作室来亲手体验制作陶器的游客,都有明显增加。”

▲吕继成教学生学习陶艺制作。受访者供图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耘砚阁陶艺工作室就迎来了人气和销售的“双丰收”。端午期间,工作室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超过500%,销售额也实现了300%的增幅,日均过万元。其中,以茶具为代表的荣昌陶柴烧和刻绘产品,因其独特的陶土特性和精良的工艺,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随着国潮风盛行,荣昌陶也广泛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热爱陶艺的年轻人来到安陶小镇,体验制陶技艺、感受深厚陶文化。”在重庆市陶都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俊良看来,当前“国潮”所代表的意义,不再仅限于打造本土潮流品牌,更是中国自信引领的全方位潮流,是民族文化魅力的全面展现。

据荣昌安福街道文化站站长林宏燚介绍,近年来,荣昌陶已发展成安富的支柱型产业,特别是随着国潮经济的火热,越来越多知名陶瓷企业和高尖精陶瓷企业先后入驻陶产业园。目前,像吕继成这样从事陶产业相关人员有5000余人,陶制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年销售额约6亿元。

国风体验馆成年轻人“打卡”新去处

发簪、发钗、团扇……走进位于沙坪坝大学城的子衿国风体验馆,琳琅满目的传统首饰让人眼花缭乱,一旁的汉服更是让人仿佛一秒梦回大唐。

该店的创办人是来自河北的“00后”小伙赵世平,他告诉记者,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看到国潮风日渐兴起,决定创办国风体验馆。“我希望能用这种小而美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非遗、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去年12月,子衿国风体验馆正式开业,这家店虽然只有60多平方米,却创下过单日接待20人次的纪录,平均月营业额能达到2万-3万元。

赵世平介绍,顾客来到店里可以亲自体验制作这些国潮产品,目前比较热门的是螺钿、漂漆系列以及情侣菩提戒指、掐丝珐琅系列等。

▲市民在国风体验馆制作中式首饰。受访者供图

“之所以把店开在年轻人聚集的大学城,就是希望借着国潮风的热潮,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国风,传承我们传统的文化。”赵世平表示,他希望能把小店做大,把“非遗”做成大众文化。

不仅是传统首饰、服装,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也逐渐受到了年轻人追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对国家级非遗技艺扎染的总结。渝中区的代表性传承人罗娜,便在白象街经营着这样一家扎染体验店。

每天都会有来自各地的客人前来,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手工扎染、立体裁剪,还能亲自设计服装、饰品、家居、文化装饰等,好看、好玩、好惬意。

“扎染是一种自然染色方法,由板蓝蓝靛与水果发酵制作的纯天然染料,不含化学助染剂、对皮肤没有任何伤害、健康环保。”6月10日下午2时,3位外地游客正在罗娜的扎染店体验扎染。罗娜从扎染的悠久历史说起,随后,从选料、扎缝布料方式、染色手法等重点讲述了扎染的制作工艺。

▲市民体验扎染技术。受访者供图

从小耳濡目染的罗娜,在2019年将这间本来对内交流学习、制作研究的扎染工作室对外开放,2023年,随着国潮风盛行,工作室增加了体验项目,每天前来体验的不止本地顾客,更有不少来自全国及海外的游客。

“现在的消费群体更加年轻化,他们追求个性消费,愿意为兴趣买单、为体验付费。”罗娜说,扎染体验价格根据顾客需求不同,从68元到200多元,过程包括了学习扎染历史,以及操作工艺等。

“来我们店的绝大部分是18到30岁的年轻人,也有家长带着2岁半的孩子来体验。”罗娜表示,店里全年接待游客超过两千人,单次最长体验时间超过9个小时,月收入最好的时候超过5万元。

谈到下一步打算,罗娜表示,希望能培养更多真正喜欢扎染技术的徒弟们,借着国潮风起,让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火起来”。

相关阅读:

“国潮”起风时·餐饮篇|药膳咖啡、主题国风宴……舌尖上的“新中式” 成餐饮业新风尚

编辑: 蔡杨   主编:曾立      审核: 吴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