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新重庆

主流新媒体 重庆第一端

立即下载

深度 | 菜农坐地铁去防空洞卖菜 “背篓专线”折射重庆“民生为大”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黄光红 邱小雅 刘力 2024-06-03 21:12

6月1日早上5点50左右,70岁的渝北区石船镇葛口村菜农樊登全,背起120多斤的玉米出门。30多分钟后,他坐上了被称为“背篓专线”的重庆地铁4号线。然后,他在重庆北站换乘地铁6号线,在红土地站下车。出站后,他直奔附近的一处防空洞,开始摆摊卖菜。

和樊登全一样,当天,石船镇有30多户菜农搭乘“背篓专线”来到防空洞卖菜。这里,是专门为石船镇菜农打造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上午8点刚过,防空洞里就挤满了人,现场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5月25日,不少市民来到轨道交通10号线红土地站附近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选购蔬菜。记者 刘力 摄

菜农从农村乘坐地铁前往城市繁华地段的防空洞里卖菜,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背篓专线”是这样诞生的

2022年6月以前,樊登全从来没有坐过地铁这样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

石船镇位于渝北区东部,离市区有40多公里路程。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樊登全卖菜首选赶场天去石船镇场镇。不过,由于场镇上卖菜的人太多,当地消费规模有限,他的蔬菜经常一连几天都卖不完,眼睁睁看着菜坏了,再丢掉。

为了多卖一点菜以补贴家用,樊登全也前往石船镇相邻的龙兴镇。但这样却相当麻烦:走到最近公交车站,需要40分钟,再坐982路公交车到龙兴镇,还需要三四十分钟。即便如此,龙兴镇蔬菜的销售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如果走远一点去观音桥,至少还得耗费近3个小时,并且还要花费13块钱的小客车费。等到了菜市场,人早已疲惫不堪,且已错过了卖菜的“黄金时刻”,最后往往只能卖几十块钱就得往回赶。迫不得已,多年来,樊登全只能坚守在石船镇这片小小的“阵地”上。

“以前交通不便,村里菜农要出镇去卖菜,只能是走路加坐公交车。因公交车空间本来就小,菜农的背篼大、扁担长,人稍微多一点车就装不下,大家出去卖菜的积极性不高。”石船镇葛口村党总支书记胡平说。

“城里人多、蔬菜消费量大,要是能很方便地进城卖菜就好了!”樊登全有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2022年6月,他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当时,伴随着重庆城市扩张的步伐,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开通了,樊登全他们村口,从此有了地铁站。

按照相关政策,重庆市行政区域内,年满65周岁的老人,可以免费乘坐地铁。最开始,当地像樊登全这样的适龄老人觉得好耍、新奇,又不花钱,经常去乘坐4号线。后来,有人在坐地铁之余顺便带了点野葱去沿途卖。没想到,野葱出奇地抢手。就这样,石船镇的菜农们,渐渐习惯了坐地铁去卖菜。

▲5月25日6点30分,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赶集的菜农们准备上车。记者 刘力 摄

▲5月25日,菜农在车厢里整理蔬菜。记者 刘力 摄

为了给菜农提供方便,地铁工作人员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石船站每天早上比预定的时间提前5分钟打开闸门;菜农的背篓大多是敞口,不便过安检仪器,工作人员便采取手持检测仪器进行安检等。慢慢地,4号线被网友亲切称为“背篓专线”。

防空洞菜市不收摊位费清洁费

作为“背篓专线”的常客,樊登全每周要出去卖三四次菜。前不久,他家的玉米又收了一茬,他打算去观音桥建兴农贸市场,卖个好价钱。

当天早上8点,他气喘吁吁赶到农贸市场,别提摆摊,想找个下脚的地方都成问题。不得已,他在垃圾桶旁的空位放下了背篼。但卖了一上午,玉米还剩一半。

由于没有固定的卖菜场所,下了地铁后,樊登全他们只能到处“打游击”。“城里的菜市场摊位打挤,在马路边摆又不符合规定,大家一直都很为难。”石船镇副镇长张平无奈地说。

事实上,为帮菜农解决卖菜“打游击”的问题,石船镇不是没想过办法,光是张平就带队去协调过好几个中心城区核心位置的菜市场,但都是无功而返。“菜市场都是经营性场所,我们去沟通,希望别人划一片地给石船的菜农免费卖菜,但其他交了摊位费、清洁费的商家会怎么想?” 张平说。

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有朋友找到张平,说重庆地道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地道商业)租用的防空洞还有闲置的,不妨去那里碰碰运气。

今年“五一”节前夕,张平带队与地道商业总经理梁焕洽谈此事。随即,梁焕表示愿意拿出一个700多平方米体量的闲置防空洞,免费提供给石船镇菜农作为固定的菜市。

不收摊位费,不要清洁费,明摆着的亏本生意,企业为什么要做?梁焕算过一笔账,一周开一次菜市,每次只占用几个小时,企业花不了多大成本,却能解决菜农的一个大问题,也算是尽了一份社会责任,同时还能把防空洞闲置的场地盘活,可谓一举多得。

在防空洞开菜市场,到底行不行?一开始,大家心里都没底。考察一番,张平发现,与冬冷夏热的传统菜市场相比,防空洞背篓菜市冬暖夏凉,买卖双方还能避免日晒雨淋。同时,拟用来做菜市场的防空洞,位于地铁红土地站附近,周边有大量居民。从交通便利度和人流量来看,在这里打造菜市场,可以一试。

双方一拍即合。很快,石船镇向葛口村等多个村的菜农带去了这个喜讯。但樊登全他们仍有顾虑:防空洞菜市场不是正儿八经的菜市场,且需要先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再换乘轨道交通10号线才能到达。这么远背着菜去防空洞卖菜,如果卖不脱就很划不来。

“有没有人来买菜、菜农生意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防空洞菜市场能否顺利开起来、能否持续开下去。”张平、梁焕他们一合计,想到了引流的办法:地道商业印制了1.6万元货值的菜券,拿到周边街道、社区去发给居民。菜券有3元、5元、8元三种不同的面额,菜农收到券后,可以在地道商业兑换成现金。

同时,防空洞菜市场所在的渝北区龙塔街道办事处,也积极组织辖区内社区居委会,通过社区微信群向居民推送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即将开市的消息。

经过充分准备,5月18日,防空洞背篓菜市场首次开市。石船镇组织了葛口村等多个村的30多户菜农去赶集,每个村的村干部跟着一起,樊登全也背着70多斤甜糯米去了。

“当天下了大雨,但防空洞里一点儿都不湿,三块五一斤的苞谷,很快就脱销了,剩下的一点蔬菜,地道商业也给我兜底购买了。”樊登全说。

▲5月25日 ,轨道交通10号线红土地站附近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人气爆棚。记者 刘力 摄

▲5月25日,轨道交通10号线红土地站附近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内购销两旺。记者 刘力 摄

由于开局良好,5月25日、6月1日,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吸引了更多菜农前来。樊登全更是“全勤”,且菜一次比一次背得多。6月1日这天,他带来的120多斤玉米、10来斤豇豆不到半个小时就卖完了,挣了400多块钱。

“小市场”装着“大民生”

石船镇下辖21个行政村、3个社区,目前,已有近一半村的很多菜农依靠“背篓专线”和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卖菜。

以葛口村为例:该村有农户1260户,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蔬菜、水果。其中,大部分是种植“小户”,他们主要通过乘坐“背篓专线”去沿线菜市场和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卖菜。

胡平介绍,“背篓专线”开通前,该村种植“小户”靠卖蔬菜或水果,少的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多的也只有二三万元。但依靠“背篓专线”,近年来农户的收入普遍增加了不少。去年,该村种植“小户”少则增收3万元,多则增收四五万元。

就拿樊登全来说,过去,由于蔬菜不好卖,他只种了1亩多地的蔬菜和水果,每年收入约1.5万余元。不过,自从“背篓专线”开通后,他逐年增加了种植面积。去年,他种了3亩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翻倍,收入了3万多元。如今,随着防空洞背篓菜市场进一步帮他打开了蔬菜销路,他打算下一季还要多种植一两亩蔬菜,赚取更多收入。

▲5月25日,菜农将新鲜蔬菜挑进位于轨道交通10号线红土地站附近的防空洞背篓菜市。记者 刘力 摄

“从‘背篓专线’到防空洞背篓菜市场,政府、企业协力办了一件民生实事,解决了菜农卖菜难的问题,也为城市居民买菜带来了方便。”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认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庆实践、重庆作为和重庆担当,是重庆探索超大城市高品质、高效能精细化治理的微观缩影,也是重庆作为现代化大都市温暖包容、充满烟火气的精神本底。

在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看来,防空洞背篓菜市场,体现出重庆在落实民生实事方面既有“温度”,也有创新,值得点赞。

有“温度”,体现在“小市场”装着“大民生”:对于菜农来说,蔬菜能否顺利卖掉,关乎着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为帮助石船镇菜农解决卖菜的难题,政府、企业等相关各方以民生价值为主线条来思考问题,通过有“温度”的执政、有“温度”的服务,携手打造了防空洞背篓菜市场。这不仅让菜农们感受到了温暖,也让繁华的中心城区充满了烟火气。

有创新,体现在相关各方通过一种跨界的思维,利用已有的轨道交通线和防空洞,创造了新的场所——防空洞背篓菜市场。“这样的创新,是一种突破。”廖成林说,在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线有诸多禁忌,背篓是上不了轨道交通列车的。但重庆打破了这样的禁忌,相关方面以包容的心态、宽广的胸怀,为背着背篓去卖菜的菜农提供了乘坐轨道交通列车的便利。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防空洞作为一种特殊的场所,近年来在重庆虽然进行了诸多商业化利用,但用作菜市场还是头一次。这也是一种突破。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这也是全国仅有的。

“当前,我们正在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而城乡融合发展,意味着要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城市发展成果。此次政府、企业等相关各方为石船镇菜农打造防空洞背篓菜市场,通过这种朴实的做法,让轨道交通线、防空洞的商业化利用造福于农村和农村居民。”廖成林还认为,此举虽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微乎其微,但却为重庆乃至全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了一个样板。

而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文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看来,防空洞背篓菜市场的出现还有另外的意义。

“大众旅游时代,随着全域旅游加速发展,人们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正在从欣赏美丽风景向体验美好生活的方向转变。而防空洞有历史、有文化,极具重庆特色,在防空洞里打造菜市场,形成了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农商文旅’融合的生活场景,有望成为重庆下一个热门打卡地。”罗兹柏表示。

相关新闻:

平战结合 服务民生 重庆利用防空洞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新业态新场景

编辑蔡杨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新重庆客户端原创稿件,请联系新重庆获取授权,转载非新重庆原创稿件请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新重庆看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