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九大重点任务!《重庆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出炉
2025-10-13 17:25
10月13日,《重庆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印发。《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要形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践成果,打造一批“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并围绕城市功能提升、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提出九大重点任务,全方位推进城市更新。
打造朝天门—解放碑等现代化都市风貌展示区,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
按照《行动计划》,在推动城市片区更新方面,我市将统筹“留改拆增”,以“留、改”为主,“点线面”结合推动城市更新由小区到街区、片区,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实施一批城市片区功能品质提升项目,精心打造朝天门—解放碑、江北嘴—观音桥等一批现代化都市风貌展示区。优先盘活商区、校区、院区、园区周边闲置商办楼宇,打造一批城市引领性创新活力中心。坚持山水、滩涂、建筑、桥梁和灯光一体打造,整体提升两江四岸美丽滨江线。打造提升内环快速路、渝航大道等一批城市“美丽廊道”,结合推进万州重要城市副中心、永川城市副中心和黔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分类实施高铁新城、商业文化中心等城市重要功能空间更新改造。
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方面,突出除险清患,更新改造老旧小区燃气、供排水等老化管线管道,整治整改楼栋内人行走道、排风烟道、通风井道和消防设施等;支持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以小尺度、微改造方式,完善小区停车、充电、生活垃圾分类等配套基础设施。同时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有序建设配套基础设施。
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方面,稳妥推进城市危旧房改造,以城市C、D级危房为重点,通过原房改造、修缮加固、拆除新建等方式实施改造。支持居民对老旧住房依法依规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动态消除城镇房屋外墙、空调挂架等安全隐患。
此外,还将加强老旧厂房、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等闲置空间改造利用,通过创新创业创意“三创”行动,打造一批多元活力空间。
推进现代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第四期轨道交通线路建设
《行动计划》提出,要适应常住人口变化趋势,推动现代社区规划建设与“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打造同步,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改造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消费基础设施、公共活动场地等,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
打造全域友好场景,利用闲置空间因地制宜打造“司机之家”“骑手驿站”等场所,着力解决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的休息、用餐、充电等需求。
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清理城市管理死角盲区,打造“山城后巷”品牌,培育创新创业新空间,大力发展“后巷经济”,塑造生活、消费、文旅、创业新场景,让老街巷富有烟火气、人情味。
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方面,将提速重大城市路桥隧项目建设,打通未贯通道路、完善配套路、加密次支路,健全道路规划跨区联动统筹机制,着力解决规划不协同、时序不匹配、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开展路网更新,推动既有道路、桥梁、隧道等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因地制宜增设公交港湾。
此外,还将加快推进第四期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完善“轨道+公交+步道”便捷通勤换乘系统。加快推进山城步道建设,加大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和商圈连廊等建设力度。持续开展地下管线专项体检、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加快老旧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推动城市“数字更新”,前瞻布局充换电等配套设施
根据《行动计划》,推进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加快“水电气讯路桥隧轨”数字孪生和物联感知设备安装接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和风险预警管控能力。同时建立健全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数字档案和隐患消除机制,推进街区、商圈、社区等城市微单元智能化改造升级。
注重产城融合发展,把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同城市更新有机衔接,前瞻布局充换电、低空起降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AI应用场景挖掘及智能体开发,依托三级治理中心和“141”基层智治平台,打造一批AI+综合场景。
在城市绿色空间更新提质方面,将建设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系统联通的城市公园体系。实施城市绿荫工程,统筹布局城市阳台,优先在城市基础设施周边、居住区附近、桥下空间、闲置绿地、附属空间等区域建设口袋公园和运动场地。
有序推进老旧城市公园更新提质,统筹无障碍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建设,打造全龄友好公园,并鼓励城市公园利用空闲地、草坪区或林下空间开展文体活动,不断提升城市公园活力。
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方面,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建设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严禁拆真建假,强化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
《行动计划》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摸清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分类编制历史遗存保护规划,合理划定保护范围,科学制定保护修缮方案,建立健全“先调查后更新”“先考古后出让”的保护前置机制。
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将城市更新区域内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古民居纳入历史建筑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严禁拆真建假。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不可移动文物、工业遗产、历史建筑、成渝古道等保护利用。
此外,还将深度挖掘老建筑、老街区、老厂房、老地名等历史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具有重庆地理人文特征的传统地名。弘扬重庆城市精神,塑造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三线文化等历史场景,传承城市历史符号和文化意象。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