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交通体系 市民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吴刚 罗斌

2025-10-13 16:30

10月1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郝祎表示,在“十四五”期间,面对山城特殊地形带来的挑战,我市以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为核心,成功实现了交通服务质的飞跃,市民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货物运输从“运得出”向“运得畅”提升,深刻改变了山城的时空格局。

▲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郝祎答记者问。 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这一体系的构建,首先体现在对市民出行体验的全面升级。重庆交通紧扣“人享其行”目标,打造了便捷绿色的出行服务体系,让人人都能享受高质量的交通服务。

城市通勤便捷高效,勾勒“1小时生活圈”。 通过构建“快干支微”公交网络,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并创新推出小巷公交、通学公交、健康专线等精细化服务,极大地提升了通勤便利性。“公交上的生活圈”全面形成。

同时,“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构建,运营里程达567公里,最高日客流量突破615万人次,“单轨穿楼”等成为城市网红热点打卡地。巡游与网约出租车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打车难”的困扰。此外,敬老卡全市通用,“渝快码”实现全市一码通乘,每日公共交通出行量超1000万人次,1小时优惠换乘每年为市民节约8亿元,让绿色出行更加经济实惠。

市域畅达无阻,基本实现“2小时交通圈”。 区域协同发展持续深化,成渝两地公共交通卡码互认,跨省公交线路开行26条,便利了双城经济圈居民往来。铁路年发送量超3300万人次,全市公交化列车覆盖32个区县,结合“高铁+高速”模式,基本实现了市域2小时畅行。

此外,开行定制客运313条,实施农村班线公交化改造及运营538条,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出行选择。农村客运村村通工程每年获得超2亿元补贴,确保了城乡交通的均等化发展,让乡村居民也能“走得好”。

对外通达全国,彰显国际枢纽新地位。 在“十四五”期间,重庆新建成高铁517公里,铁路旅客年发送量突破1亿人次。郑万、渝厦等高铁的开通,使得重庆至北京、上海、湖北、湖南等地的时间节省1小时以上,大幅提升了对外通达效率。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国第7位,航线通达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显著增强了重庆作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

在货运方面,重庆则紧扣“物畅其流”目标,打造了集约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推动货物运输从“运得出”向“运得畅”转变。

宏观布局四向通道,拓展开放格局。 重庆积极构建链接欧亚大陆、贯通“欧洲-中国-东盟”三大市场的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较2020年翻三番,中欧班列(成渝)率先突破2万列,中蒙俄班列运输量超14.7万标箱,这些数据都印证了重庆在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中的核心作用。重庆水路货运量超2亿吨,周边地区货物经重庆港中转比重超50%,凸显了水运枢纽的强大辐射带动能力。

中坚骨架持续优化,增强辐射带动。 创新推出的“千里轻舟”货运班轮,使物流成本降低20%,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开行成渝渝深铁路班列、渝郑双向高铁货运列车,全市铁路货运年到发量近1亿吨,显著提升了货物运输的效率和规模。同时实施鲜活农产品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政策,每年优惠通行费超20亿元,确保了重要物资的快速流通。

末端循环覆盖乡村,结构调整降本增效。 打造“邮运通”品牌,建成675个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通过“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切实打通了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的“最初和最后一公里”。此外,“无人机+货运专机”空空联运、快递无人车投递等新业态的出现,大幅提升了末端运输时效。

在结构调整方面,重庆着力打造“水运重庆”,2024年铁水联运量达2280万吨,较“十三五”末增长11.8%。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2个市级公铁水联运示范工程,创新推进江海直达、水水中转,并通过“一箱制”和“一单制”的推广,显著提升了现代物流的集约化和高效化水平。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周雨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