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年均投资超1000亿元 重庆基本建成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2025-10-13 14:45
在“十四五”时期交通强市建设的五年行动中,重庆市交通运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重庆市交通运输委主任何庆10月1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十四五”规划中的28项主要指标已有22项提前完成,其余6项指标预计在今年底全面达标。年均投资迈上1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约6%,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已基本建成,标志着重庆在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两大定位”中,以及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定位的全国4个交通极之一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10月13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场),在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 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重庆交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持续提升内畅外联水平,重庆积极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国家规划的“6轴7廊8通道”交通主骨架中,经过重庆的“3轴2廊1通道”建成率已达到90%,加快形成贯通“欧洲—中国—东盟”三大市场的对外开放通道。航空枢纽能级大幅跃升,江北国际机场建成全球最大的单体卫星厅T3B航站楼,并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全国第三个拥有4条跑道同时运行的机场;璧山机场选址获批,正式拉开“双枢纽”机场格局。
同时,重庆已成为全国首个集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齐备的国家物流枢纽城市。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的联运量达到14.5万标箱,同比增长56%,基本建成了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在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方面,重庆的交通规模和覆盖面得到了显著提升。全市综合交通网规模达到19.4万公里,较“十三五”末新增约1.4万公里,基本形成了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在铁路建设上,营业里程达到3130公里,其中高铁达到1356公里,较“十三五”末增加了517公里,增长62%,使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全面迈入高铁时代;重庆东站建成投用后,中心城区到黔江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
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702公里,较“十三五”末增加了1300公里,彻底结束了城口不通高速的历史,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新改建普通公路2万公里,让87%的乡镇通三级路、98%的村民小组通硬化路,极大改善了乡村出行条件。
水运方面,可通航1000吨以上船舶的航道里程达到114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3亿吨,居全国内河前列,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基本建成。民航建设亦成果丰硕,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和T3B航站楼,以及万州、黔江机场T2航站楼建成投用,全市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408万人次,较“十三五”末增长81%。
随着交通网络主骨架的完善,重庆的出行服务更加便捷,“物畅其流”的货物运输也更加高效。围绕“成渝1小时交通圈、市域2小时畅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目标,重庆织密空中丝绸之路,实际在飞国际(地区)客运航线达35条,覆盖全球主要地区。
联通全国方面,建成郑渝等7条高铁,新开工成渝中线等5条高铁。加速实现1小时成都、3小时周边省会、6小时北上广。在改善民生方面,开行了重庆至秀山等地的“绿皮火车”,推出了“背篓专线”“背篓轮渡”和“小巷公交”等特色服务,提升了群众出行体验。
在货物运输上,围绕“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目标,构建了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有力保障“重庆造”产品跨山越海。全市年货运量达150万吨的产业园区中,60%具备铁路运输服务,规划的10个铁水联运港已建成7个,铁路进港率居全国内河前列。江北机场2024年货邮吞吐量位居全国第9位。通过运输结构优化调整,2024年全市铁水联运货运量占比达10%,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3.4%,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
此外,创新打造“邮运通”城乡寄递新品牌,快递从县城到农村配送时间缩短至1天以内,部分区域实现“半日达”,并探索“无人机送快递”等新模式,降低农资运输物流成本20%以上。
与此同时,重庆交通的现代治理体系也日臻完善。数字交通建设成效初显。“渝运安”等3个应用上线实战。通过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建成一批智慧高速、智慧航道等设施,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效率提升约20%,嘉陵江、乌江船舶过闸时效提升30%以上。
绿色转型取得有力进展,渝黔桂高速“氢走廊”贯通投运,淘汰老旧营运货车2万余辆,中心城区新增及更新纯电动公交车、出租车占比达100%。在全国率先实现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并在长江干线全面推广,港口岸电使用量稳居全国内河前列。
交通安全韧性显著提升,提前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此外,重庆加快构建统一开放交通运输市场,“大综合一体化”交通管理体制持续巩固,公路超限运输许可等19个“川渝通办”事项实现线下“异地可办”、线上“全程网办”,“信用+交通出行”等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营商环境显著改善。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