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治理、清患 重庆勇斗三峡库区危岩“天险”
2025-04-29 21:00
在重庆的三峡库区,有数百处自然形成的危岩“天险”,一旦崩塌,将威胁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危及长江航道安全。
2023年,重庆提出打好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攻坚战,着力用3年时间实现三峡库区431处已查明危岩全面除险清患。市级层面成立了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专班,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联合交通、水利、航道等部门及相关区县共同开展工作。
从进度来看,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攻坚战已进入收官阶段。近日,记者来到三峡库区,实地采访重庆如何勇斗“天险”。
预防:数字化手段24小时监测危岩
位于奉节瞿塘峡的吊嘴危岩,是三峡库区规模最大、风险等级最高的危岩。它露出长江江面的高度接近200米,即使极小的石块坠落,都会对长江航道的船只造成致命威胁。
为此,重庆首先从“防”入手,在吊嘴危岩周边安装了45台智能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吊嘴危岩状况。
一旦危岩发生变形,即使只有几厘米,设备就会立刻自动报警,并通过“危岩地灾风险管控”数字化应用,立刻将信息发送到巡查人员、镇、县、市以及14个相关部门。
▲4月24日,奉节县瞿塘峡吊嘴危岩治理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已架设部分脚手架。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4月24日,奉节县瞿塘峡吊嘴危岩治理工程现场,施工方在距离长江江面300余米的危岩顶部安装了塔吊,用于运输建筑材料。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除了监测,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使用无人机进行定期定时定航线巡查。吊嘴危岩附近建有无人机基站,可以远程控制无人机进行巡查。类似的无人机基站,在三峡库区重庆段一共有10个,覆盖了50处威胁长江航道的危岩。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地质灾害研究分院院长陈立川介绍,如今,重庆建设了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的监测体系,24小时不间断监测,把431处危岩用数字手段“管”了起来。
▲4月24日,奉节县瞿塘峡,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工程师操控无人机为自动巡查无人机路线更新数据。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4月24日,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工程师在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平台关注数字化防灾动态。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治理:对危岩“锁头,束腰,固脚”
对于危岩,仅靠“防”还不够。重庆调动大批专业人员,创新工程手段,对危岩进行治理。
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副队长、总工程师张枝华告诉记者,治理危岩要根据岩体情况,“锁头,拦腰,固脚”。
如何理解?张枝华解释,“锁头”,就是对高处有松动风险的危岩块打入锚索,将其牢牢锁定在山体上。“束腰”,就是在危岩中部打下锚杆,再加上注浆,给危岩绑上一条“腰带”,把它固定在山体上。“固脚”就是对危岩底部的劣化带进行注浆加固,让危岩牢牢地“站立”在长江中。
但危岩几乎垂直于江面,如何才能搭建工作平台,对其进行治理?
“我们创新利用了悬挑式脚手架。”吊嘴危岩治理工程负责人、重庆市南江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徐介绍,悬挑式脚手架的原理类似于吊脚楼,通过平行打入多组锚索,形成一个垂直危岩表面的平面,再在平面上铺设跳板,向上搭建脚手架,悬挂安全网。
仅在吊嘴危岩,悬挑式脚手架就超过了50米。而在巫山县大宁河龙门寨危岩治理工程现场,悬挑式脚手架达到60米,加上80米高的落地脚手架,工程脚手架达到140米高,高度国内罕见。为此,工程专门举行了论证会,确保施工安全可靠。
▲4月23日,巫山县巫峡黄岩窝危岩治理工程1、2号危岩的脚手架看似以江面为支撑搭设在绝壁上。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4月23日,巫山县巫峡黄岩窝危岩治理工程现场,平行打入山体的钢结构支撑着脚手架,每间隔3米都会有这样一层钢结构。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清患:今年底将全面消除431处危岩隐患
在巫山县巫峡黄岩窝治理工程项目现场,208地质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余姝表示,项目最多时有70多名工人共同忙碌,预计在今年7月底主体工程可完工。
“项目总进度过半,预计今年10月底全面完工。”在龙门寨危岩治理工程项目现场,项目负责人表示。
“项目去年10月开工,我们抓紧时间,力保今年12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在吊嘴危岩治理工程现场,王徐表示。
“总体来看,我们有信心按期完成。”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勘查管理处副处长曾国机表示,经过2年努力,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整体态势稳定、风险可控。全市构建完善了多跨协同、闭环管控的工作机制;数字赋能监测预警预报,超大城市地灾防治能力进一步提升;分类提速综合治理,存量隐患有序消减,431处存量危岩已累计完成415处,清患率达96.3%。
▲4月23日,巫山县巫峡黄岩窝危岩治理工程现场,巫山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工作人员在手机上通过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查看黄岩窝危岩的各项数据。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下一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锚定“不死人、少伤亡、少损失”目标,将牢牢守住“三个不发生”底线,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迭代升级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全面实现体系能力。
此外,还要进一步细化监测预警颗粒度,完善升级小流域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以“一流域一阈值”开展扩面预警和避险转移;加快推进剩余16处危岩工程治理,确保年底实现清患率达100%的目标。同时,还将科学编制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2026-2035年中长期规划,推动建立库区危岩地灾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