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她力量”|让石头固碳,女工程师们奋战上千个日夜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申晓佳 通讯员 苟敬

2025-03-08 16:28

碳汇,是指利用介质吸收或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植被是最主要的吸收储存介质。而重庆约40%地区是裸露型岩溶,据测算地质碳封存潜力大于40亿吨。3月8日,记者从市地矿局208地质队获悉,为了让石头固碳,3位女工程师已奋战了上千个日夜。

从找水到固碳,她一心研究“石头缝”

牵头研究岩溶碳汇的,是208队工程师吕玉香。她正在做一项有关极端气候对岩溶碳汇速率影响的研究,这是她的博士后选题,也是在重庆市立项的首批岩溶碳汇主题科研项目。

这并不是吕玉香第一次和石头打交道。2013年,吕玉香负责重庆全市的岩溶找水规划编制,为了走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一年之内跑遍17个区县,成功解决了8万人饮用水困难。

▲吕玉香测定二氧化碳数据。208地质队供图

攻读博士期间,吕玉香师从岩溶地质专家、中科院院士袁道先,做隧道岩溶地下水流场模拟,发表了2篇国际顶级期刊论文。

为了更好地服务重庆,开拓一个全新的领域,吕玉香跳出学术“舒适区”,探索地质行业和碳达峰碳中和的结合,也就是岩溶碳汇。

基础研究是方法学开发的基础,方法学开发又能带来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双实现”。吕玉香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岩溶碳汇相关方法学发布,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有希望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为地方、企业和群众增加收入来源。

“以前是研究怎么在石头缝里找水,现在是研究怎么在石头缝里固碳。”吕玉香说,为了研究岩溶碳汇,她和课题组连续3年在重庆的区县里“打转”,每年3到4次收集数据,每次跑3至5个区县,每个区县4至16个点。

极端天气下挑战野外工作,越困难越兴奋

近日,在北碚区天府镇,吕玉香、郭娜和曾玉3名女工程师又来到野外,开始工作。找点、挖坑、观测、取试片、取样、记录和回填,这一整套野外流程,她们早已烂熟于心。

但是,这套流程并不容易,第一步“找点”就困难重重。

找点,就是要找到最初的观测点。吕玉香告诉记者,虽然仪器上有GPS定位,手机里有照片,现场也留有标识,但实际上,GPS有误差,植物疯长,土地翻耕,甚至有松鼠、野猪破坏,最终还得靠工程师的记忆力。

课题研究会用到一种岩溶试片,用法是将其预埋在土中接受自然侵蚀,待一段时间后再测量其重量等变化,并结合同时段的湿度、气温、二氧化碳、pH、孔隙率、容重和电导率等观测指标的变化,对比判断环境变化对岩溶速率的影响。

▲曾玉在巫山取样岩溶碳汇试片。208地质队供图

“按要求,每轮采样、观测结束后,都要往土坑里新增几片试片,”吕玉香说,试片对精度要求极高,所以每次挖坑填坑都需格外小心,大家需要趴在地上用刷子一点点扫,在不直接接触试片的同时,将试片“送”进土坑。

2022年8月,重庆气温持续半个月40℃以上,再加上连续干旱,观测点的土壤全部固结成块,十分坚硬,用手掰不开,用铲子锄头又担心破坏试片。3位女工程师只好慢慢地“软磨硬泡”,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把试片从土中取出,进行测量。

“极端气候对搞研究来说很难得。”吕玉香说,虽然工作环境更艰苦了,但课题组的3人在工作时,却怀着一股兴奋劲儿,下定决心要把研究做得更好。

向石头学习,“修炼”坚定的心性

开展全新的基础研究,总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而在女工程师们看来,此时就要向石头学习,“修炼”自己坚定的心性。

吕玉香举了个例子,正常情况下,岩溶试片重量应该持续减少。但2022年夏天,北碚区多组试片的重量不减反增。

这是咋回事?吕玉香和郭娜推测,这可能是高温干旱的影响。两人分头查资料、跑现场,终于在北方干旱地区的研究记载中找到类似例子,确定是天气原因导致试片“增重”。

又如,北碚区的一处废弃矿山里有个观测点,不但试片增重,而且有机碳值明显偏高。吕玉香多次带队返回现场调查,但一直找不到症结所在。

女工程师们不肯放弃,继续跑现场。有一天,她们因为有其他工作安排,去的时间较晚,发现一大群牛正在悠哉地经过废弃矿山的观测点下山。

这是咋回事?3人找放牛的老乡一问,才知道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绿草如茵,牛群下山过路时喜欢在这里逗留吃草。“我们仔细一看,观测点周围堆满了牛粪,这很可能就是有机碳值明显增高的原因!”郭娜说。

结果,3人回到实验室结合数据分析,原因还真是如此。

▲郭娜在流域出口测定水中离子浓度。208地质队供图

“和石头打交道,没有耐心可不行。”吕玉香说,从2009年硕士毕业后,她就到市地矿局208地质队工作,已从事了15年的岩溶找水和水资源、水环境研究工作。她感慨,和石头打交道,不仅学到了石头的坚定,也学到了石头的包容。虽然碳达峰碳中和对重庆地质行业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但吕玉香决定和课题组的同伴们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当好走在前面的那批探索者。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曾立      审核: 周雨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