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圆桌会|加快打造国家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唐琴

2025-11-27 21:50

嘉宾:

合川区委书记 姜雪松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米本家

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邓兰燕

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局长 罗森

主持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唐琴

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打造国家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着眼国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以及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新部署,紧扣“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以更大决心和力度加快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更高水平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牵引重庆在落实落细国家重大战略中集成用好各类资源、塑造自身发展优势,更好引领支撑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

“十五五”时期,重庆如何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奋力开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局面?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驶入快车道

“‘十五五’时期将迎来双城经济圈建设10周年,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双城经济圈是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大战略支撑,并作为我市‘十五五’时期的首个重点任务专题部署。”米本家表示,未来五年,重庆将坚持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驶入快车道。

其中,以下五个领域是重点:

其一,推动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跨越,有力支撑区域经济布局优化。重庆将健全“一体两核多点”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升重庆、成都极核引领功能,深入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壮大成渝发展主轴;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建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构建世界级机场群,推进出渝出川大通道建设。

其二,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实现新进展,在全国跨区域协同创新版图中的地位更加彰显。重庆将拓展创新空间布局,协同建设成渝绵“科技创新金三角”、成渝中线科创走廊,不断增强区域创新策源和转化能力;协同推进前沿科技攻关,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开放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强化“产学研用”各类主体跨区域跨领域协作攻关。

其三,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实现新发展,内陆金融开放合作体系全面构建。重庆将持续完善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成渝金融市场一体化,争取更多全国性交易平台在川渝落户;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联合开展普惠等领域改革创新试点,构建覆盖成渝地区的企业股权、发债、上市一体化服务体系;联合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投融资和结算中心。

其四,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实现新突破,打造彰显区域特色的文旅消费新地标。重庆将携手四川共建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对巴蜀文化遗址群等整体性挖掘与保护;打造长江上游文化旅游带,协同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等重大项目;完善川渝文旅联动机制,深化规划对接、线路互通、景区联动,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行动。

其五,推动区域战略协同联动,加快形成多层次广联系强辐射的跨区域合作网络。重庆将辐射带动周边省区发展,深化与西部地区能源、物流、产业等领域合作;强化与长江沿线省市合作,加快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网等为纽带的经济大动脉;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联动,探索国家级新区、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等平台跨区域协作。

主动融入和服务制造强市建设大局

“制造业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支撑。”姜雪松介绍,近年来,合川加快构建“2446”产业集群,今年前三季度,合川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居全市工业大区前列,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1个季度保持6.7%以上的稳定增长,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连续7个季度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新建升规企业17家、数量居全市前列,新签约项目个数和到位资金均居渝西前列。

姜雪松表示,下一步,合川将深度融入和服务制造强市建设大局,加快打造成渝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首先,合川将科学规划强引领,结合实际编制实施“十五五”时期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火锅食材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摩托车、日用玻璃、现代中药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新型材料、通机、电梯等优势产业,探索培育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全力推动工业经济“促倍增、达千亿”,园区产业“翻一番、超八百亿”。

其次,合川将全力以赴扩增量,大力实施企业培育、腾笼换鸟、技改扩能攻坚行动,梯度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未来五年年均培育规上企业40家以上、技改投资不低于60亿元;全力突出专业招商、驻外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强链延链、补链扩链项目,为“合川制造”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同时,合川还将着眼未来育新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着力引导企业实施“数转智改”,积极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发展模式,支持6所在合高校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新型产业人才培育,推动“合川制造”转向“合川智造”。

最后,合川将优化服务强保障,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着力完善高新区功能配套,落实落细企业服务专员制度,积极用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全面推广工业项目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全程代办改革举措,着力打造“在者舒心、来者倾心”的营商环境。

瞄准四大重点把握“十五五”关键期

“‘十五五’时期,对于重庆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邓兰燕表示,直辖以来,重庆地区生产总值翻了近5倍,是中西部地区首个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大省相比,重庆制造业质量效益还不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国内国际双循环韧性还不足、社会民生短板还较多。

邓兰燕指出,“十五五”是我国加快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重庆要瞄准四大重点发力,加快打造国家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一是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重庆要做大做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抢占具身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绿色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塑造产业竞争优势、提高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二是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全面提升策源能力。重庆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首位战略,促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与“416”科技创新布局深度融合,以培育应用场景、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为导向,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三是加快扩大内需提升国内国际循环主动性。重庆要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相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财税制度改革,着力提升优质消费、服务消费、入境消费水平,加快由单一的生产基地逐步转变为消费目标市场,提高全市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和出口转内销的动力韧性。

四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庆要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全面构建四向出海出境大通道,强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重大开放平台带动效应;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碳规则为重点,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培育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对外投资新优势,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未来,重庆高新区将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抓手,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在服务加快打造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上作出新贡献。”罗森表示。

具体看来,重庆高新区将提升科创平台体系整体效能,以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牵引,“一室一策”提升金凤、嘉陵江等重庆实验室牵引带动功能,投用超瞬态实验装置预研项目、中子科技氘氚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碳基集成电路创新平台等高水平科创基地,努力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科创成果。

同时,重庆高新区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统筹用好央企、国企、民企、外企各类创新主体资源,促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全覆盖,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和“产业出题、科技答题”联合攻关体系,力争“十五五”期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突破3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500家、科技型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

此外,重庆高新区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推进重庆大学智谷校区等校地合作项目,高水平打造环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力争“十五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8%以上,达到西部领先、全国前列水平。

最后,重庆高新区还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制”作用,一体推进“四链”融合、“四侧”协同,探索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加快建设集成电路、高端摩托车等4个产业大脑,赋能笔电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陈钧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