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当“夕阳红”遇上“新消费” 重庆如何抢滩银发经济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周盈 尹诗语

2025-11-14 11:08

“以前觉得机器人很遥远,现在发现已经很实用。”日前,在第十九届中国(重庆)老年产业博览会上,72岁的刘阿姨在陪伴机器人展区流连忘返。

不远处的智慧养老馆内,导盲机器狗正引导工作人员避障前行;几位中年人陪同老人体验外骨骼机器人,帮助腿脚不便的母亲重新迈步。

这届老博会展示了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现象: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银龄族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拥抱新生活——他们刷短视频、玩智能穿戴设备、追求“悦己消费”,甚至成为创业新势力。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从2020年的约4.3万亿元增长至2050年的约40.6万亿元。

曾被视为“夕阳产业”的银发经济,正裂变为消费新生态,焕发“朝阳产业”活力。新一代银龄族的消费需求有哪些变化?面对这一趋势,重庆又该如何把握这片正在崛起的“银发经济”蓝海?

▲11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重庆)老年产业博览会现场,市民与机器人互动。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数字融入

从“技术恐惧”到“智能依赖”

“以前觉得智能手机麻烦,现在离了它才真是寸步难行。”家住九龙坡区68岁的张秀芳感慨道。如今各类APP让她的生活有条不紊:“叮咚买菜”“永辉生活”送生鲜上门;“重医一院”公众号搞定挂号缴费,免去排队;抖音上学做川菜,“全民K歌”里与老友欢唱,还能用微信支付为老伴预订云南之旅的机票和酒店。

曾被视为与互联网“绝缘”的银龄一代,正成为数字生活的主力军。从线上购物、健康管理,到短视频社交、在线学习,他们不再被动适应,而是主动拥抱数字浪潮。

张秀芳的蜕变仅用了三个月。在社区教育学院的“渝悦银龄e起学吧”课堂上,她学会了线上挂号、扫码支付、视频通话,还能独立制作电子相册。“现在每周去科技馆体验VR防空演练,用智能音箱听评书,生活比年轻时还精彩。”

张秀芳的转变并非个例。九龙坡区社区教育学院推出“三吧联动”模式:“智慧学习吧”系统教学、“乐活体验吧”沉浸游学、“银龄服务吧”互助反哺,已覆盖10个社区,服务3360人次。项目负责人介绍,60%的学员能独立完成手机基础操作,30%开始尝试短视频创作、智能家居管理等进阶技能。

这种“智能依赖”背后,是社交、便利与情感需求的集中体现。据贝壳财经调研,超过九成受访银龄族有线上购物习惯,51.2%“经常购买”。即便是70岁以上群体,也有40%习惯在线下单。

企业端也在积极调整。拼多多推出“长辈模式”,简化流程并增加语音导航;抖音上线“银发学堂”,用方言教学短视频制作;美团开发“助老团长”,在社区设置专人指导团购。

从恐惧到依赖,数字工具为银龄族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他们用指尖划破对年龄的刻板印象,构建起与社会紧密相连、生活高度便利的“数字新生活”。

消费升级

从“节俭务实”到“理性悦己”

“这套护肤品1280元,比年轻人用的还贵,但适合我的肤质。”在沙坪坝金沙天街,65岁的邓欣正在挑选进口抗衰产品。她是“悦己消费”的典型代表,每月退休金6000多元,其中20%用于美妆、服饰类支出。“我们这一代年轻时没条件,现在就想把过去的遗憾补回来。”在她看来,打扮得体面漂亮,既让自己心情愉悦,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在九龙坡区某高端超市,专门设立的“有机蔬菜区”和“低糖食品区”也颇受老年顾客欢迎。销售人员表示:“这些叔叔阿姨很懂行,会仔细查看配料表,关注产地与营养成分,愿意为健康和品质支付更高价格。”

“悦己消费”正悄然改变银发经济的格局。以护肤品为例,50至55岁受访者中,经常购买者占比达29.5%,自行购买(包括经常与偶尔)的超过七成;56至60岁年龄段中,该占比约五成;60至70岁人群的主动购买率约三成;而70岁以上群体的比例则回升至40%。

“他们并非盲目消费,而是更加看重性价比与情感价值。”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研究员莫远明指出,这一代老年人经历过物质匮乏时期,消费决策兼具理性与感性。他们注重性价比,但不再简单等同于“追求便宜”,而是会仔细研究产品功能、查看用户评价、对比平台价格。

“新一代银龄族既会为9.9元的护手霜货比三家,也愿意为一次海岛游花费3万元;既讲求商品的实用耐用,也看重设计美感与品牌认同。”莫远明总结道。

主动健康

银龄族进入品质养老时代

“以前是‘病了才治’,现在是‘没病防病’。”67岁的周建国展示着他的健康管理档案:每年体检2次,定制营养膳食,每周3次社区健身课,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和睡眠。这份年花费2万元的健康投资,让他成功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比吃保健品管用多了”。

对“新银龄”而言,健康已超越“不生病”的初级阶段,更成为支撑高品质生活的“活力资本”。这一“主动健康”趋势,推动消费从“治已病”转向“防未病”。在两江新区一家连锁健身房,下午时段的泳池和器械区常见银发会员。

▲11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重庆)老年产业博览会现场,市民正在体验辅助机器。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去年,周建国购买了私教课,定期进行力量训练。“肌肉是老年人的‘长寿粮’,骨头硬朗才不拖累子女。”他的想法代表了许多同龄人。除传统健身外,瑜伽、普拉提、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也深受老年女性欢迎。

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也快速进入家庭。在沙坪坝区,刘女士为独居母亲安装了智能手环和家庭体征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睡眠等数据,异常时自动向子女手机报警。“科技给了我们一份‘远程的安心’。”这类融合物联网与大数据的智能设备,正成为银发经济新增长点。

膳食营养是“主动健康”的另一大阵地。重庆老人传统的“重油重辣”饮食习惯正悄然转变,低盐、低脂、高纤维餐食渐成趋势。市场上涌现出专为老年人设计的营养配餐服务与补充剂,本地农贸市场和电商平台中,有机杂粮、鱼油、钙片等产品的老年客群占比持续上升。

专家建议

重庆应利用山水、美食优势,发展“享老”经济

面对潜力巨大的“银发经济”蓝海,重庆应如何精准发力、抢占先机?重庆工商大学莫远明指出,银发经济并非简单的“老年用品市场”,而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新型“长寿经济”。

“重庆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莫远明强调,“新一代银龄群体消费能力提升、观念革新、数字化适应性强,为重庆消费扩容提质带来机遇。但这不能简单理解为多卖保健品或建养老院,而需构建系统性、精准化的产业生态。”

他建议,重庆应跳出传统“养老”思维,转向“享老”经济,抓住重庆温泉、美食、山水资源优势,开发契合老年人疗愈、体验与健康需求的高品质服务。

▲11月7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银龄展风采 才艺颂华章”2025年“中国人寿杯”重庆市老年人才艺大赛现场,各区县的队伍正在台上表演。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此外,推动数字适老化改造与普及并行,鼓励社区与企业合作建立“数字伙伴”体系,加强对老年人的耐心指导,并要求公共服务平台必须符合适老化标准。

同时,莫远明还强调要细分老年消费市场。他表示,不应将老年人视为同质化群体。重庆可依托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不同年龄、收入、教育背景老年人的消费偏好,实现精准供给。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陈钧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