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重庆企业赛力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此次募资净额140.16亿港元,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车企IPO,也是2025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车企港股IPO。

▲11月5日,赛力斯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记者 梅耀 摄
这并非赛力斯首次上市。早在2016年,赛力斯便在上交所上市,当下市值已超过2000亿元。如今,赛力斯在香港上市,意味着赛力斯成为国内首家“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
重庆日报记者采访发现,赛力斯能成为“首家”的背后,是因为手握三张“底牌”。
底牌一:
中国豪华新能源汽车的代表
上市,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绝非易事。且不说繁杂的上市流程,仅是上市“门槛”,就让不少企业望之兴叹。
打铁还需自身硬,赛力斯的上市,首先要归功于自身的“实力”。
随着汽车产业的变革,智能网联成为了这股变革中的重要元素。我国汽车抓住了这一契机,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进程中,抢得先机并掌握了核心技术。不少造车新势力开始涌现,成为我国汽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赛力斯则是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车企。
2016年起,赛力斯就开始向新能源转型——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向新能源发力的车企。当时的“蔚小理”已初露锋芒,比亚迪也凭借多年布局在技术上占据主动,再加上特斯拉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谓火药味十足。
为了杀出重围,赛力斯与华为进行了深度合作。双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关系,而是一种从研发、技术、制造到销售、服务全链路的合作与相互赋能。简单来说,双方是共同打造一辆车。
这种合作模式,在业界都是首次。不少人对这一模式抱有质疑,但更多人是充满期待——当赛力斯的新能源汽车,遇上华为系统后,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又给业界带来怎样的冲击?
市场给出了答案。
2021年底,双方深度合作的品牌问界正式发布,并相继推出了M5、M7两款车型,售价均在20万元以上,均大获成功,仅用15个月就下线了第10万辆车,创下了当时最快达到10万辆车的纪录。
赛力斯与华为的携手,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飞跃,更直接体现在品牌价值和市场端。2023年12月,赛力斯与华为共同打造的问界M9正式推出,起售价在45万元以上。
短短数年,赛力斯成功完成了品牌形象的重塑,成功转化为“高端、智能、有科技感的全新品牌”,赢得了年轻消费者和高端市场的青睐。
截至目前,问界全系累计交付已突破80万辆。其中,问界M9上市21个月累计交付突破25万辆,创50万级车型交付新纪录;问界M8累计交付突破10万辆,上市4个月蝉联40万级销量冠军;全新问界M7上市36天交付突破2万辆,成为现象级热销车型。

▲2025年11月4日,两江新区赛力斯超级工厂,车身被自动化设备吊入总装线。 记者 李雨恒 摄
赛力斯近期发布的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05.3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高达53.12亿元,同比增长31.56%。在销量方面,今年1月至9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达304629辆。如今,赛力斯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豪车的代表品牌,更是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底牌二:
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的助力
除了自身的实力,赛力斯的上市,也得到了资本的青睐。
据了解,本次赛力斯IPO共集结22家重量级基石投资者,合计申购比例高达48.73%,这一罕见的高认购比例充分展现了市场对其发展路径与增长前景的深度认可。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基石投资者阵容覆盖了政府基金、国内外金融机构、产业链伙伴及知名投资机构等多个维度。其中,由渝富控股集团管理的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以21.76亿港元的认购额成为最大基石投资者,该笔投资也创下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单笔基石投资的最高纪录。
重庆国资的重仓出手并非偶然,而是其系统性产业政策的具体体现。2024年初,重庆市多部门联合发布《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要充分发挥产业投资母基金作用,通过“子基金+直投”模式,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
事实上,重庆产业母基金在赛力斯上市前就已持有其股份,并持续通过母基金体系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深度洗牌”的关键阶段,这种“国资+产业”的深度融合,体现了地方政府致力于通过支持“链主”企业,带动区域产业链整体升级的清晰战略。
与此同时,本次IPO也获得了国际资本市场的积极响应。全球资产管理巨头施罗德资本、韩国未来资产证券等国际知名机构的积极参与,体现了全球资本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的看好。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海外收入分别为39.22亿元、49.76亿元、42.11亿元和14.22亿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占总营收比例仅为2.3%,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此次港股上市不仅是重要的融资举措,更是赛力斯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加速全球化布局的战略一跃。获得国际顶级资本的背书,为其进军全球市场提供了关键的“入场券”,将助力公司从扎根重庆的整车制造商,向全球高端电动车品牌的目标加速迈进。
底牌三:
重庆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之都的决心
一个企业的发展,往往与当地的产业生态关系密切。而赛力斯能够走到今天,与重庆加速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有关。
近年来,重庆坚定不移地将汽车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紧紧抓住电动化、智能化的历史机遇,出台了《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渝链智擎”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产业转型升级擘画了清晰的蓝图。
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万辆,在全国的产销量比重达到10%以上。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95.32万辆,同比增长超过90%,增速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为今年的持续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11月4日,两江新区赛力斯超级工厂,即将下线的新能源汽车。 记者 李雨恒 摄
为实现这一目标,重庆也从多个维度发力。
比如,重庆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工程,不仅吸引了博世、采埃孚等国际巨头深度布局,也培育了德赛西威等国内头部供应商,更催生了一大批专注于电池、电机、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等核心领域的本土“专精特新”企业。
如今的重庆,正在从一个传统的汽车制造中心,加速演变为一个汇聚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创新生态系统。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正向循环,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更催生了紧密的协同创新,共同将“重庆造”汽车的单车平均价值提升至23.6万元的新高度。

▲2025年11月4日,两江新区赛力斯超级工厂,车身正在接受AI视觉检测系统的检测。 记者 李雨恒 摄
另一方面,随着重庆汽车品质的提升,以及“渝车出海”计划的实施,重庆汽车也在加速走出国门,驶向全球,并成为重庆外贸的重要增长点。重庆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汽车出口337.3亿元,增长6.4%,其中电动汽车出口97.9亿元,增长69.1%。
其中,赛力斯在今年慕尼黑车展上亮相了中东版AITO系列车型,并宣布这三款车型已获得阿联酋市场准入认证,即将在当地上市,这也代表赛力斯将开启中东市场。目前,该集团已在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拥有超过300家经销商。
因此,赛力斯的“双重上市”,不仅是企业的事,更是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
“赛力斯赴港上市,是重庆汽车产业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市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表示,此次赛力斯在港股上市,不仅为赛力斯未来全球资源整合、技术研发协同、品牌价值提升开辟更广阔空间,更将向国际资本市场展示中国新能源车企在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助力“重庆智造”在全球高端新能源领域进一步突破,助力重庆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