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何以再赴新程
2025-09-26 21:18
9月26日,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开幕,3.2万平方米的展览惊艳亮相,来自全国3000余名客商汇聚,40余场项目路演、展商对接活动如期而至。
▲科博会开幕。主办方供图
“今年,阿维塔、中科摇橹船、川仪等24家渝企赴绵参加科博会,展出超过50件科技新品。”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重庆和绵阳在“科博会”的双向奔赴,正是川渝携手共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生动缩影。
事实上,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构想与建设,已经走过近5年。
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空间上做出“三足鼎立”的布局,其中,西部(重庆)科学城以及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成为关键落子,成渝绵“创新金三角”自此浮出水面,并加速成型起势。
眼下,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迈入第二个五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川渝如何提速建设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科博会场内外,一系列信号值得关注。
共赴一场科技盛宴
一场可以照亮未来的科技盛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科博会上,答案初见端倪。
“哇,这个方向盘还可以上下前后移动,太酷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激光雷达吗?”......科博会现场,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带来的阿维塔12被观众团团围住,纷纷上前试驾体验,感受近在咫尺的“智能驾驶”。
▲观众体验参观阿维塔12。记者 唐琴 摄
据介绍,阿维塔12由长安、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搭载了鸿蒙座舱、ADS2.0智驾系统、零重力座椅等智能化解决方案,综合续航超过750公里,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代表车型之一。
距离阿维塔不到10米,一只灵活转动的机械臂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是一款智能光学追踪3D扫描仪,主要是用于大型精密金属零部件的检测。”重庆遨博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李骏凯告诉记者,目前,该设备已经在鑫源、长安、赛力斯等车企生产线广泛应用,可以将车体尺寸、零部件检测误差控制在正负0.06毫米以内。
▲智能光学追踪3D扫描仪。记者 唐琴 摄
就在机械臂的旁边,由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带来的具身机器人,也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这个养老陪伴型机器人,名叫‘中科源码2号’。”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发展规划部副部长鄢博告诉记者,这款机器人不仅是健康守护者,更是老人精神上的伴侣。
▲中科源码2号机器人。记者 唐琴 摄
一方面,“源码二号”能与智能设备(如智能床、扫地机、移位机、温控设备、灯光系统、智能家居、跌倒检测、生命体征检测等)进行无缝连接,提供智能化的健康监控和管理功能;另一方面,它能够通过语音识别和情感交互功能,与老人展开日常对话、共享兴趣活动,缓解孤独情绪,提供心理慰藉。
漫步展厅,科博会带来的视觉盛宴令人眼花缭乱。天链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小巴车、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无人机克星、超高剂量率X射线FLASH放射治疗系统等一大批“硬核”科技纷纷亮相。
其中“南天门计划”航空主题科幻IP最为吸睛。大型战略空天载机平台“鸾鸟”、装备于月球表面基地的垂直起降飞船“月影”、火星通用救援飞行器“赤霄”、基于轨道空降作战开发的机甲“承影”等模型机重磅登场,科幻未来仿若触手可及。
合作成果多点开花
不只是会场内的激情碰撞,对于重庆和绵阳而言,会场外的“牵手”已硕果累累。
“2023年,公司曾在研发上遭遇瓶颈,储能系统的可靠性和转换效率始终难以突破。”四川帝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帝威能源”)总经理陈超回忆,机缘巧合下,企业向重庆大学发出联合攻关的邀请。
为此,重庆大学科研团队优化碳化硅功率器件,重新设计科学算法,把储能电池、快速充电桩、精密配电等设备集成于一个移动标准集装箱内,帮助帝威能源把储能系统的单体能级由500千瓦提升到兆瓦级别,将电能转换效率提升2个百分点。
“初步统计,得益于技术突破,该产品一年能为企业降本增效近30%。”陈超介绍,更为关键的是,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加速拓展国内外市场,广泛应用于国内的华能、阿根廷的发电厂、哈萨克斯坦的水电站等。
不过,帝威能源与重庆大学的“共赢”并非个例。
近年来,重庆和绵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正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
比如,今年8月,“先进辐射技术及医工应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在绵阳揭牌,汇聚川渝两地工业和医学领域的顶尖资源,致力于推动太赫兹、X射线、激光、微波等先进辐射技术在医疗、工业两个领域的装备产业,以及先进装备在医工交叉领域的应用临床化。
同时,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也已正式挂牌运营,已集聚绵阳、成都、重庆等地39家中试服务机构,拥有800余项服务能力,成功开展中试服务150余次,推动4个项目落地。
此外,绵阳持续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加速整合周边地区科研仪器资源,新纳入共享仪器设备70余台套,为西南铝业等川渝企业提供计量校准、检验检测服务上百次。
近年来,绵阳还高效链接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成渝地区知名高校创新资源,推动成科国重等40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落地,累计达成合作项目超200项。
绵渝携手“拓面提质”
记者注意到,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十一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上,川渝明确提出面向“十五五”,重庆将与四川一道共同扩大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全国影响力,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共同体,做强科技开放合作品牌,营造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
其中,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无疑是关键一环。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教授严红曾表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是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支撑。
锚定下一个五年,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正按下快进键,重庆与绵阳的合作迎来“拓面提质”。
“早在2020年,绵阳就与重庆北碚签署成渝非毗邻地区首个合作协议,此后每年印发实施绵碚合作事项清单,共同组建规模2亿元的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重庆分中心、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重庆分中心在北碚建成运行。”绵阳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传斌介绍。
以“绵碚合作”为样本,今年,绵阳进一步拓宽与重庆的“朋友圈”。
今年6月12日,中国(绵阳)科技城和西部(重庆)科学城签署“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高地战略合作协议”,探索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创新生态。
同月,绵阳经开区与永川高新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携手共推产业聚集、共建合作平台、共办招商活动、共享人才资源、共建产业园区、共推校企合作、共用政策支撑。比如,双方明确将以长城汽车、瑞可达等企业为发展核心,探索建立两区汽车产业合作园区,依托绵阳经开区RCEP外贸企业服务中心,加速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矩阵。
合作扩围拓面的同时,绵阳和重庆的协同发展正进入深水区,迈向提质增效新阶段。
“2025年,绵阳共有10个项目纳入川渝共建重大项目名单,总投资367.5亿元。”张传斌表示,下一步,绵阳将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携手重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进产业集群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联合布局更多重大科技项目、平台、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区域创新网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注入科创新动能。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