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三部门发文拟取消“存取款超5万元需说明来源或用途”规定 个人大额存取款会更方便吗?
2025-08-11 19:55
“到银行存钱5万元以上要查来源,取钱5万元以上要问用途。”近年来,部分人曾在银行遇到过这样的烦心事。不过,这样的事情今后有望不会发生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9月3日。《管理办法》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原规定曾引发广泛热议
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个人现金存取作出新规定:自3月1日起,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该规定一出,旋即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热议。有的网友认为,此举将给个人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带来麻烦;有的网友认为,这不利于保护个人隐私权;还有网友表示支持这个决定,“只要行得正、走得直,手中钱来得光明正大,就不怕新规定。”
金融监管部门为何要出台此项新规?新规是否会给个人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造成很大不便?又是否不利于保护个人隐私?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解释,出台《办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和利益;居民合法收入的存取业务在我国一直受到法律严格保护。“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在《商业银行法》中有明确规定,也是金融机构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金融机构执行相关规定不会影响个人正常的现金存取款业务,且业务便利程度亦不会受到影响——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不需要客户填写信息或者提供证明材料,在简单询问了解后即可直接为客户办理现金存取业务并登记相关情况。只有发现交易明显异常、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涉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才会向客户进一步了解情况。
此外,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存取业务笔数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办法》相关规定总体上对个人办理现金业务影响较小。
新规要求金融机构仍需开展尽职调查
《办法》原定于2022年3月1日起实施。然而,就在当年的2月21日,三部门发布公告,宣布因技术原因暂缓施行《办法》,相关业务按原规定办理。
虽然《办法》暂缓施行,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遇到来办理大额存取款业务的客户,出于合规和谨慎性原则,还是会询问客户存取款的资金来源或用途。尤其是,在银行发现交易明显异常、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涉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更会如此做。这或多或少引起了一些客户和银行之间的矛盾。
而此次正在征求意见的《管理办法》,取消了对个人办理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规定。
不过,《管理办法》同时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勤勉尽责,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识别并采取合理措施核实客户及其受益所有人身份,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尽职调查措施;在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一次性交易金额业务超过5万元的,金融机构仍需开展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银行需在“合规底线”与优化金融服务间找到平衡点
为何要做这些规定?
有业内人士认为,不要求对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一律了解资金来源和用途,而是规定金融机构对洗钱风险较高的情形采取强化的尽职调查措施,是为了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保障公众正常的金融服务。这体现了监管部门进一步平衡好洗钱风险管理与优化金融服务的意图。
三部门在《管理办法》的起草说明中则表示: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进一步完善了包括客户尽职调查在内的反洗钱义务规定,突出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工作导向。这需要通过《管理办法》明确和细化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有关规定,以推动金融机构有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同时,近年来监管发现,金融机构在结合风险状况采取与风险相匹配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管理办法》中进一步明确基于风险的客户尽职调查具体要求,指导金融机构合理、有效开展客户尽职调查。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落地实施后,将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的技术投入和数据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需升级系统以支撑新的管理要求;二是规则细化带来的操作复杂性,对“高风险客户”的界定和分级管理,银行需制定更具体的内部流程;三是跨境业务的合规管理难度有可能增加,若客户涉及境外关联方,银行需符合国际反洗钱标准与国内新规的双重要求,避免合规冲突。
业内专家建议,面对挑战,银行需在“合规底线”与优化金融服务间找到平衡点——通过技术替代人工提升效率,精准分级减少无效打扰;通过透明沟通,消除客户隐私焦虑。最终,实现“反洗钱合规不打折,客户体验不降级,隐私保护不松懈”的三重目标。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