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一线蹲点|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45.6% 重庆能源逐“绿”而行再提速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唐琴  尹诗语

2025-08-05 12:09

今年以来,重庆不仅将能源保障能力提升至新高度,迎峰度夏电力供应充足,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更是达到45.6%,创历史新高。

从以火力发电为主,到清洁能源几乎扛起“半壁江山”,重庆能源正加快脚步逐绿而行。

“随着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疆电入渝工程等建成投用,重庆电网正式形成‘一交一直’双回特高压格局,绿电比例大幅提升。”市能源局局长王祖勋分析。

除了加速向外引进优质资源,重庆还千方百计强化内部支撑,巴渝大地正奏响追光、驭风、御水、储能的绿色交响曲。

火电厂关停20多年后

巫山风光年发电量达6.8亿度

在巫山海拔约1800米的山脊,山风劲吹,8台大风车正日夜不停地转动。

这里,就是三峡能源重庆巫山大风口60兆瓦风电项目,年发电量达1.1亿千瓦时,能够满足约6万户家庭1年的清洁用电需求,每年节约标准燃煤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6万吨,减排效益相当于种植450公顷阔叶林,或让30万辆燃油车停驶一年。

▲7月24日,巫山县三溪乡红花村,风机矗立在山顶。记者 万难 摄

这个项目,与此前投用的青山头风电场连成一片,在绵延的群山中构成一幅壮美的绿色能源画卷。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巫山新能源装机量累计超过57万千瓦。

不过,在2013年之前,巫山的能源建设,却是另外一番场景。

7月24日,记者驱车来到巫山县三溪乡。蜿蜒的山路中,“田家煤矿”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一栋大楼上方。在大楼周围,还整齐排列着几栋贴着银白色瓷砖的职工公寓楼。

“你看,这一片楼虽然已经荒废,但是建筑风格依旧大气,建设规模直到现在也在三溪乡也很少见。”时任三溪乡党委相关负责人回忆,那时候,在三溪乡排队拉煤的车绵延好几公里。

“过去,巫山没有大产业,经济支柱主要是煤矿。”该负责人介绍,2011年顶峰时期,全县原煤产量超过300万吨,其中,三溪乡原煤产量高峰期可达104万吨,占到全县三分之一。

不过,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入人心,巫山煤矿从2005年开始陆续关闭。在几十公里外的巫山县城中,年发电量约5000万度的巫山火力发电厂也在2004年宣布停运。这不仅让巫山县损失数千万的电力产值,更让彼时本就捉襟见肘的重庆电网雪上加霜。

而开发风光电力,对巫山而言,恰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原来,重庆的风光资源主要集中在渝东北地区,其中又以巫山等地为最优。在巫山,日照平均小时数在1100小时左右,风速可达6m/s以上,风能全年可利用小时数在1900小时左右。

为此,近年来,巫山陆续建成巫山青山头风电场项目、巫山红椿风电场项目、巫山大风口风电场项目等6个风光电项目,实现年发电量约6.8亿度,产值3.4亿元左右。

事实上,想要将呼啸的山风转化为清洁能源,对于巫山来说并非易事。就拿巫山大风口风电场项目来说,仅仅是运送风车叶片,就堪称超级大工程。

据了解,一片风叶就长达93米、重26吨,从江苏连云港出发,途经5个省份跨越1200公里,抵达巫山之巅。其中,从巫山脚下至山顶的20公里“天路”运输,就是一场与自然的博弈。

比如,在三合铺,每通过一次弯道都需要阻断国道,运输团队动用2台装载机,1台吊车,耗时3小时铺设临时钢桥“渡劫”;在坡度20度的“Z”形弯道,传统运输车束手无策,团队就启用特种举升车上演惊险的“倒车攀岩”。

突破天路运输的“刀尖起舞”后,叶片吊装又迎来“云端穿针”。在巫山变幻莫测的云海中,建设者们必须在110米高空进行对叶片进行超高精度的安装。93米叶片与轮毂的对接误差必须小于2毫米,相当于在百米高空将两根发丝精准对齐。

▲7月24日,巫山县三溪乡6号风机塔筒,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巡检。记者 万难 摄

眼下,巫山追风逐日的步伐不曾停歇,按照计划,到“十五五”末,全县风光水蓄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加速建设成为百亿级三峡库区清洁能源基地。

在2亿平方米屋顶见缝插针

重庆光伏发电量达11.3亿度

7月22日,涪陵攀华集团厂区房顶之上,成千上万块光伏面板整齐排列,在晨曦中泛着幽蓝色的光,仿若一片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

这里,是重庆目前最大的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攀华集团屋顶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50.2兆瓦,年发电量可达4000万度,相当于每年种植了172万棵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万吨。

▲涪陵攀华集团屋顶光伏项目。(受访者供图)

“攀华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民营薄板生产企业,并享有‘世界薄板之王’的美誉,每年用电量在4.8亿度左右,电费3.5亿元。”作为光伏项目投资方,四川爱众综合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可解决企业15%的用电量,每年为企业节约电费近1000万元。

攀华集团屋顶光伏项目,只是重庆发展光伏项目的冰山一角。

据了解,重庆市风光资源开发潜力有限、均属Ⅳ类地区,太阳能可开发量在全国排名靠后。为此,重庆“见缝插针”,充分发挥城乡建筑屋顶面积超2亿平方米的优势,在2024年5月启动了“百万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行动。

其中,涪陵作为重庆工业大区,敏锐把握政策趋势,大力推动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截至今年6月,全区累计并网光伏发电项目2155户(全市最多,占全市并网户数10.3%)、并网装机容量18.93万千瓦(居全市第二)。

此外,在渝北,长安汽车渝北工厂建设20兆瓦光伏车棚,年发电量2200万度,覆盖厂区30%用电需求,年节省电费超12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

在两江新区,京东方分布式光伏项目光伏装机4.65万千瓦,截至2025年2月,累计向京东方输送清洁电量6920.7万千瓦时,每年直接为企业节约电费约1955万元。

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量达11.3亿度、增长259.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2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0.68万公顷,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路径。

火电厂发电量减少10%

一公里外“超级充电宝”拔地而起

7月30日,山城烈日当空、热浪翻滚,重庆电网迎来用电高峰。当晚,合川双槐新型储能电站放电44.2万度,有效保障区域电网负荷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储能电站不到一公里之外,就是国家电投重庆合川发电有限公司(双槐电厂),全市九大主力火电厂之一。

▲7月23日,合川区,双槐新型储能电站。记者 尹诗语 摄

“双槐电厂已经建成投用21年,2024年发电量达到98亿度,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双槐电厂副总经理周云告诉记者。

“不过,就在今年,电力供应形势却发生变化,双槐电厂年预计发电量或将比去年减少约10%,未来或许还将持续走低。”周云透露。

这是为何?原来,近年来,随着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疆电入渝”工程等建成投用,重庆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下,火电由传统发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双重角色转换。

“在‘双碳’背景下,火电厂度电成本与近乎‘零燃料成本’‘零碳成本’”的风光电相比,平均度电成本高0.1元左右。”作为重庆每年夏季供电的主力军之一,近年来双槐电厂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打出建设双槐热电联产循环经济产业园、掺烧油基岩屑(开采页岩气产生的固废物)等一系列降本增效、绿色转型的“组合拳”,其中,建设储能电站就是关键一招。

据介绍,重庆电力保障较为充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疆电”“川电”入渝。但是,这部分外电大多是风光电、水电,受季节、天气以及昼夜更替的影响大。重庆如何把这些转瞬即逝的绿色电力储存起来,以“削峰填谷”的方式最大限度提升重庆消纳可再生能源水平成为关键。

瞄准不可或缺的市场应用,2023年,双槐电厂仅用88天建成目前西南地区单体容量最大的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最大可储满48万度电,能同时满足28万户居民高峰时段用电需求。

▲7月23日,合川区双槐新型储能电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巡检。记者 尹诗语 摄

事实上,双槐新型储能电站只是重庆加速提升绿电占比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电网侧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40万千瓦/280万千瓦时,为全市新增电力顶峰能力140万千瓦、网内移峰填谷能力280万千瓦,相当于新建了一个大型火电站。

特别是,依托项目建设,有效带动了市内新型储能装备产业链发展,海辰储能、厚生薄膜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地,以铜梁区、两江新区为代表构建的新型储能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完备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按照规划,到2027年、2030年,重庆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220万千瓦、300万千瓦,其中电网侧储能分别达到200万千瓦、270万千瓦,形成2000亿元级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陈钧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