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新故事④|全国市场占有率突破30%,远销16个国家和地区——“400岁”武隆苕粉继续“潮”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唐琴

2025-07-01 08:31

6月22日,武隆区仙女寨,上万亩红苕肆意生长,苕藤在阳光下一片葱绿。这种红苕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红宝石。

约400年前,武隆乌江边一个纤夫以它为原料,通过16道工艺加工出石磨苕粉,后来还成为乾隆年间的贡品,声名鹊起。

如今,400年过去,武隆石磨苕粉不仅依然屹立江湖,还获得“中国名菜”“中国名小吃”“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老字号”等称号。作为武隆石磨苕粉的传承主力军,武隆苕粉集团的年产量一路攀升至4000吨,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突破30%,并远销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

这一切看上去似乎得天独厚、理所当然,但事实上,在工业化、数字化的冲击下,武隆石磨苕粉的传承壮大可谓历经波折。

古法工艺传承

铸造武隆苕粉400年辉煌

“我小时候,推开左邻右舍的家门,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晾晒苕粉。”今年47岁的武隆石磨苕粉非遗传承人王晓路告诉记者,自清朝以来,武隆人祖祖辈辈都做苕粉,外出做客也是提着苕粉当作礼品。

新中国成立后,依托供销社,于1951年成立国营川东苕粉厂,成为重庆乃至全国最早的苕粉企业之一。

除了川东苕粉厂,武隆还有铺天盖地的家庭作坊。改革开放后,苕粉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高峰时期,武隆一个乡镇就有上百家小工厂在制作经营苕粉”。

上世纪80年代,川东苕粉厂转为民营企业,后因川渝行政区域划分的调整,至2017年先后更名为羊角苕粉厂、土坎苕粉厂、武隆石磨苕粉厂。

事实上,苕粉并不罕见,全国各地都有产出。为何武隆苕粉能在400多年里经久不衰?

“因为武隆苕粉不仅看上去晶莹剔透,吃起来更是鲜糯劲道。”王晓路告诉记者,第一重要原因在于土壤。

武隆仙女寨的油沙黄壤岩土,pH值介于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6%-3%,土质疏松、透气排水,长出的红宝石红苕,口味脆甜清香,富含更多养分。

“除了优质的红苕,‘16道古法、三沉三淀、现浪烫皮’的工艺更是核心秘密。”王晓路告诉记者。

首先,武隆人将洗干净的红苕进行剁碎切块,再用石磨碾磨出浆,最大限度保留游离淀粉分子,在提高除渣率和出粉率的同时,粉质也很细腻。

其次,“三沉三淀”的清水工艺,让淀粉进行自然微发酵,提升苕粉的口感。

再次,淀粉与经喀斯特岩层过滤的弱碱山泉混合成浆水,被倒入薄薄的方形铁盆之中。铁盆在热气腾腾的锅面轻轻摇晃,苕粉浆水在蒸汽作用下迅速定性,再放入沸水中烫煮,以增强苕粉的浮水性和粘附性,实现耐煮不糊锅。

最后,人工剪切成型的苕粉进行夕晒。武隆有着长达285天的无霜期,昼夜温差大,空气润而不潮。在乌江峡谷的徐徐江风中,苕粉慢慢收紧、自然风干,再经简单捆绑分装,就走向市场到达市民餐桌。

豪掷2000万元

让武隆苕粉跟上时代步伐

2017年,改变不期而至。

当年,武隆区大手笔整合武隆石磨苕粉厂、仙女湖食品开发公司、仙女寨合作社等,成立武隆苕粉集团。武隆苕粉集团随即投入2000万元打造武隆苕粉科创园,建设现代化苕粉工厂。

投资2000万元,对当时的武隆苕粉集团而言,简直就是一场豪赌,“几个厂的荷包基本都掏干净了,贷款还高达600万元”。

为何非要如此冒险?

答案:一切都是形势所迫。

原来,当时的武隆石磨苕粉厂工人达到200人,但年产量最多200吨,即便发动1800户家庭作坊一起生产,年产量仅800吨左右。“每年9月至次年1月,订单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巨大。”王晓路透露。

另外,更棘手的是,虽然武隆石磨苕粉看似销路不愁,但内行人都清楚,其品控能力堪忧。“彼时,石磨苕粉的退货率超过10%,产品合格率仅70%。”王晓路坦言。

比如,经人工剪切的苕粉,长度、宽度、厚度参差不齐,规格单一,拉低了质感。

同时,苕粉通过自然晾晒风干,是否干透没法检测,储存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发霉现象,保质期难以估量。

此外,人工打包粗放单一,大多使用麻布口袋包装,一袋都有30-50斤,苕粉只能进入批发市场销售,售价较低,利润微乎其微。

与此同时,伴随工业化、规模化、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食品品类有了更为精细化的需求,想要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苕粉传统手工生产难以为继。

尤其是,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各地的红薯粉条品牌纷纷崛起,土豆粉、豌豆粉、绿豆粉等新品层出不穷。想要保住武隆石磨苕粉的行业声誉和市场份额,改变势在必行。

而武隆,也极其看好苕粉产业,寄予其带动农业、食品加工业、旅游业发展的厚望,提出打造“十亿级苕粉产业集群”的目标规划,着力推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融合化发展,加速擦亮武隆苕粉这张文化名片。

由此,武隆苕粉集团应运而生,担起武隆石磨苕粉传承壮大的新使命。

砍出三板斧

劈开发展新路扭转被动格局

武隆苕粉集团成立后,很快砍出三大板斧,扭转被动局面。

其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苕粉品质。

“‘16道古法、三沉三淀、现浪烫皮’是武隆石磨苕粉的安身立命之本,无论科技研发如何升级,这个独家工艺绝对不能丢。”王晓路表示。

为此,武隆苕粉集团坚决摒弃捶打挤压法,成功研发锉磨机,既保留红苕石磨工艺,又大幅提升磨浆的效率,红苕利用率提升30%。

同时,集团历时三年自主研发“现浪烫皮”智能生产线,在16道古法工艺里融入现代科技,实现铺浆、蒸熟、水煮等程序智能化操作,“一条产线仅需3个人,年产量达到4000吨”。

此外,集团还引进智能烘干机,有效控制苕粉水分,将以前3-5小时的晾晒时间缩短至20分钟,苕粉保质期大幅延长。

特别是,集团坚持苕粉零添加工艺,苕粉中无任何有害物质,铝残留检测达到全国少有的零,突破国际市场粉条干样品铝残留30毫克/公斤的标准。2017年,产品获得行业唯一FDP(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成功出口美国市场。

其二,规范包装、开发新品,进军高端市场。

武隆苕粉集团在行业首创智能包装技术,苕粉厚度从0.8毫米到4毫米应有尽有,宽度从0.4厘米到2.5厘米全覆盖,长度从8厘米到35厘米一应俱全,包装重量从80克到10公斤面面俱到。

这种包装技术实现人与食品零接触,产品更干净卫生,既满足家庭消费,又兼顾餐饮门店所需,还适用于商超散装销售。

与此同时,武隆苕粉集团还在行业首创灭菌保鲜技术,开发用于火锅以及汤锅的鲜苕粉、用于烧烤的新鲜苕皮等新品,推出桶装酸辣粉等品类,大受市场欢迎。

目前,武隆石磨苕粉已经成为永辉、盒马、华润等大型商超的畅销爆款,也是德庄、刘一手、海底捞等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每吨苕粉售价从1.2万元提升至3.5万元。

其三,扩大种植面积,加速提升产能。

王晓路透露,武隆苕粉集团为了确保红宝石红苕的原料供应,在全区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联合体模式,红苕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面积扩大10%。同时,加快建设万吨淀粉科技厂(二期),届时,年产能将达到1万吨。

目前,武隆苕粉集团已成为重庆苕粉业最大的规上工业企业,年产量达到4000吨、产值突破1.1亿元,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超过100吨。

“我们的目标是,加速将石磨苕粉作为中华美食分享到全球,努力建设全国苕粉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品牌最响的企业。”王晓路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周雨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