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城市更新中的“小确幸”④|巴南区先锋新村小区改造:修“楼身”更修“民心”
2025-04-28 14:46
4月25日上午8点半,雨后初晴。82岁的张明芬拿着抹布,走到小区的公共活动区,开始擦拭石凳、木椅上残留的雨水。约15分钟擦拭完毕,张明芬回家把抹布清洁后,又迈出家门,在公共活动区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开始晒太阳。
张明芬住在巴南区花溪街道先锋新村小区(下称先锋新村小区),也是这个小区的“名人”——只要不是下雨天和特殊情况,她都会自己拿着清洁工具到公共活动区,要么抹桌子、凳子,要么捡一些烂叶子、小垃圾。她的事迹,还被贴在了小区展示栏上。
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为何要长期自愿地去给公共区域做清洁?一切的缘由,都要从这个老旧小区改造说起。

先锋新村小区始建于2000年,共有6栋楼房,主要用于安置380户超过1000人的村民。
作为一个修建已超过20年的小区,它几乎拥有所有老旧小区的通病:建筑风貌老旧、外墙失修掉落、缺乏公共活动区域、没有休闲设施、消防隐患明显、空中线网杂乱……
在众多问题中,漏水是被投诉最多的。
先锋村党委委员艾正明介绍,因为小区修建时,防水工艺还不太成熟,导致小区运行约10年后,楼顶就出现较严重的漏水,顶楼的住户非常困扰。党委也尝试过维修,但因为资金有限,每次只能“小修小补”,无法根治。
对于居民而言,先锋新村小区也没有“归属感”。居民王淑碧直言,小区住户以前生活在农村,很多人还保留了自家一个小院子的习惯,不太管小区大环境如何,基本是“自扫门前雪”。
2023年,市住建委启动了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随后,巴南区住建委对全区的老旧小区进行评估,先锋新村小区因为问题突出,被列入整改之列。同年6月,更新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超过400万元。
2024年12月,先锋新村小区改造项目基本完成,包括改造内墙面3000平方米,改造消防管网550米等。其中,修缮小区屋面防水达2400平方米,投资超过60万元,彻底解决了被居民诟病已久的漏水问题。
▲4月25日,改造后的巴南区先锋新村小区。 记者 何赛格 摄
最让居民高兴的,是公共休闲区域的改造。
以前小区楼下主要是道路和绿化带,基本没有公共休闲区域。而本次改造按照居民需求,在“中庭”区域进行了环境提升,通过整治1200平方米的地面,新增了幼儿娱乐口袋公园1个、休闲座椅4套、健身器材5套、议事亭1个。
张明芬特别喜欢这个公共休闲区。她说,自己年龄大了,不适合走远。有了这个公共休闲区,她就可以在自己小区散步、晒太阳,所以也希望它能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

这份“希望”要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先锋新村小区因为是老小区,没有物业,也没有业委会,更不存在什么大修基金等可以用于公共维护的资产。所以,很多时候维护小区的重担,只能落在党委会、村委会肩上。
但先锋村党委、村委要负责的区域还有很多,不可能只盯着先锋新村小区一个地方。为此,党委和村委一直在发动先锋新村小区的党员以身作则,主动维护小区环境。但以前小区其他居民不配合,此举收效甚微。
改造完成后,张明芬看到了小区的变化,主动向党委、村委提出,加入小区维护的队伍中来。党员们一开始并不同意这位老人的想法,但她后来也不告诉谁,自己拿起抹布就干起来。
“有一次我去劝她不用做,自己休息,这些事交给其他人。结果她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环境,所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先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玲说。
这也触动了小区的其他居民。
很快,维护小区的居民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甚至成立了“居民自治小组”,自发划分各自的维护区域。这些队员每天都会主动去捡路边的垃圾,也会时常去除植被丛的杂草,还会提醒其他人,不要乱扔乱放。
如今,先锋新村小区的居住环境和以前大不一样,不仅是楼房外墙翻新了、空中线网没有了这种“明面”上的干净整洁,甚至连楼道中一些死角都很难看到垃圾。
但最明显的,还是小区居民的“心”变了。
“以前大家觉得,反正小区很乱,就不想管。”居民李杰说,所以以前先锋新村小区的草丛里面、路边都是垃圾,“高空抛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现在,小区很少发生不文明的事情,乱扔垃圾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了,大家都在自觉地维护这个小区的环境。
▲4月25日,巴南区先锋新村小区,居民在小区公共休闲区域聊天休息。 记者 何赛格 摄

先锋新村小区改造,不仅提升了小区的环境,改变了小区居民的心态,更在无意间促成了邻里间的和谐。
“以前环境乱,大家要么走到外面去耍,要么就在屋头待起,邻里间相互认识的有,但不多。”先锋新村小区居民郑朝群说,这也导致当时小区的矛盾非常多,而解决矛盾的办法往往只有靠“吵架”。
有件事就让她印象深刻:小区有两拨人都喜欢跳“坝坝舞”,但改造前的小区,容不下这么多人同时跳。所以,两拨人经常为了争地盘吵得不可开交。先锋村党委、村委多次出面协调,但矛盾依旧不断。
小区改造升级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一方面,新增的公共休闲区非常大,两拨喜欢跳舞的人不再需要争抢“地盘”。更重要的是,随着小区环境变好,大家出门“溜达”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相互之间就越来越熟络。所以,曾经势同水火的两拨人,现在反而“合二为一”,在一起跳起了舞。
“现在大家经常到公共休闲区摆龙门阵(聊天)。”郑朝群说,无论是像张明芬这样的老人,还是小区里带孩子玩耍的家长,都会在这个区域聚集,久而久之,公共休闲区的“议事亭”,便成为大家闲话家常、联系感情的地方。
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随之出现:小区邻里间遇到矛盾,不再像以前那般大吵大闹,而是在公共休闲区中,以沟通交流的方式说出来,再在大家的共同建议下,协商解决。甚至有些居民自家出现问题,在这里给邻里们说后,大家会自发出主意帮其解决。
如今,公共休闲区中的议事亭,如其名般成为整个小区“议事”的“主体”,更成为整个小区“基层自治”的载体。
站在先锋村党委、村委的角度,这也为他们收集居民意见建议,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一个细节可以佐证:在小区的公告栏中,会张贴出多个居民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情况。其中在“意见收集地点”一栏中,几乎都是“议事亭”。
“现在我们工作人员去先锋新村小区,只需要到议事亭里面逛一下,就能把居民想说的了解个七七八八。”潘玲说。
相关系列:
解锁城市更新中的“小确幸”①|“微更新”激活山城“大魅力”——重庆探索超大城市有机更新新路径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