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②|紫建电子:绿色发展三板斧“砍”出来的隐形冠军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吴刚

2025-04-17 12:20

3月28日,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紫建电子)发布的年报显示,2024年,这家总部位于重庆开州的企业营收突破11.45亿元,同比增长17.78%;净利润达8020.19万元,同比大增239.44%。

紫建电子是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隐形冠军”,尤其在蓝牙耳机、智能穿戴设备等细分市场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冠军之路是如何“走”出来的?

答案,藏在一场绿色转型发展中。通过技术创新突破行业壁垒、循环经济重构生产链条、产业链协同激活生态价值,这家企业用“绿色三板斧”劈开了传统制造业的困局,在全球消费锂电池市场的“红海”中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航道。

▲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忙碌。受访者供图

从 “高碳困局” 到 “绿色觉醒”

电池行业素有“工业血液”之称,但其生产过程涉及钴、镍等重金属提炼,以及电解液处理等高污染环节。据欧盟《新电池法》要求,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欧洲必须携带“电池护照”,记录碳足迹、原材料供应链等全生命周期信息。

这对依赖传统工艺的中国企业构成严峻挑战——2023年,全球消费锂电池出口因环保不达标被退回的案例同比增长45%。

其实,对于这样的行业性难题,紫建电子早有切肤之痛。2016年,紫建电子在欧洲市场遭遇滑铁卢:某知名耳机品牌因产品碳足迹不透明取消订单。此后,国内环保政策趋严,开州区淘汰93家高耗能企业。

形势逼迫,紫建电子做出关键决策:将年利润的30%用于研发绿色工艺,彻底摒弃卷绕技术,转向叠片工艺硬壳扣式电池。

2018年,紫建电子研发的叠片工艺硬壳扣式电池获得发明专利,打破德国瓦尔塔公司的技术垄断。这一创新不仅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0%,更使生产过程能耗降低40%。

▲企业专利墙。受访者供图

尝到了甜头后,该企业进一步加大了工艺创新力度。2020年,紫建电子攻关固态电解质技术,使电池循环寿命从使用500次提升至1200次,同时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量减少60%。

“废物”都被工厂自己“吃”掉了

技术和工艺创新,让紫建电子以更低的能耗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产品就更有市场竞争力。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比拼的是综合成本,换言之,只有整个产线各个环节的协同,才能避免能源管理上“按下葫芦浮起瓢”。

紫建电子祭出绿色发展又一招: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即让产线各个环节“互吃废物”,可提高整体的能源利用水平。

为此,这家企业开始搭建绿色制造体系,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担任绿色工厂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制定绿色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并匹配相关资金和资源投入。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紫建电子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产线的智能化,提升每个生产环节的节能降耗水平。例如,他们投资两亿元建设智能工厂,通过机器换人实现单位产能能耗下降35%。尤其是AI视觉检测系统,将电池良品率从85%提升至99.3%,每年减少废料1200吨。

二是通过产线流程的科学设计,让生产各个环节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杜绝“跑冒滴漏”。如今,紫建电子的废电池、废正负极材料、纸箱、锡箔、铜箔等固体废弃物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100%,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超过95%。

▲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受访者供图

每个生产环节都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即便有排放,也基本上全部被下一个环节“吃”掉,通过这样一套绿色制造体系,紫建电子生产运营效率提高14%,不良品率降低26%,能源利用率提高25%。

此外,紫建电子还积极推行用地集约化,目前工厂容积率达2.0,建筑密度50%,单位用地面积产值达184.74亿元/平方公里,远超相关要求。截至2024年底,紫建电子生产基地单位产值能耗较2018年下降50%。

通过产业链协同构建“绿色生态”

事实上,像电池这样的工业产品,产业链很长,紫建电子有很多供应商,要提升中国制造电池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协同发展。

2024年5月,紫建电子与四川某锂矿企业达成协议:后者采用光伏供电开采锂矿,紫建电子则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采购其生产的“低碳锂”。这笔交易不仅使锂矿企业碳足迹减少25%,更让紫建电子获得欧盟市场“绿色通行证”。

这份协议,折射的是紫建电子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理念。类似的举措,他们还有很多。例如,在供应商管理上,紫建电子建立了绿色采购清单,要求上游企业碳足迹数据透明,2024年淘汰23家高污染供应商。客户联动方面,该企业与华为合作开发“零碳耳机电池”,产品碳足迹较行业平均水平低40%,溢价率达20%。

区域协作方面,紫建电子作为开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带动德凯实业等20家企业实施绿色改造,使开州单位GDP能耗下降20.3%。此外,该企业还主导制定《耳塞用锂离子电池碳足迹核算规范》,推动行业绿色标准统一。

▲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受访者供图

通过产业链协同,紫建电子带动开州高新区形成“材料 - 电池 ”的闭环生态,2024年园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单位产值碳排放量较5年前下降35%。这一模式被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案例,吸引12家配套企业落户。

系列报道:

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①|重庆制造业向“绿”而行再提速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陈钧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