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赋能制造业创新发展?这场政企研“头脑风暴”为重庆支招
2025-04-15 20:22
“赋能制造业提质增效,AI技术大有可为。”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各方面紧密携手。”
……
4月13日,位于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的重庆软件园化身“思想碰撞场”,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来自市内外“政企研”的50名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人士及行业专家在此举行“AI赋能重庆制造业创新发展交流会”,大家围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共商“AI+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
▲交流会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政府声音:
重庆制造业呈现7个特点形成3类成效
交流会开场,市经济信息委主任王志杰详细介绍了重庆制造业产业发展及AI赋能应用情况。
“工业主引擎作用持续增强,制造业成为‘金名片’,是重庆工业发展最大亮点。”王志杰说,在2024年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77.6(百分制),位列西部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技改投资增长24%,带动工业投资增长11.2%,工业利润增长15.6%,高于全国18.9个百分点。
王志杰称,当前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呈现7个特点,包括“坚持高位推动、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机遇、坚持需求牵引和技术进步‘双轮驱动’、坚持‘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坚持把支柱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坚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
“通过上述7个特点,当前重庆制造业发展形成了3类成效。”王志杰说,其一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综合能级与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目前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1%;其二是产业集群发展强劲,“33618”制造业集群建设打开了产业发展新局面;其三是创新动力不断增强,比如以企业为主体创建一批产业创新综合体、推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等,带动全市制造业转型改革向纵深推进。
在AI赋能应用方面,王志杰表示,去年重庆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实现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13.6%。从产业结构来讲,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包含“服务、软件、产品”3个板块,其中服务产值占比62%,软件占比29%,产品占比9%。
“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同时,制造业也催生人工智能领域行业及企业不断发展。”王志杰说,接下来我市将从“强化人工智能产品供给、推动人工智能强企兴链、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支撑”4个方面实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
企业呼吁: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是破题关键
交流会上,多名企业人士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等产业板块,碰撞出推动“AI+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思维火花”。
“通过AI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呈现3个发展趋势。”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文隆认为,这3个趋势分别是,数据要素得到更大重视、生产环节实现智能跃升、垂直大模型驱动决策智能化。
他表示,重庆制造业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广泛,推动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将是“AI+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破题关键。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运营商数据优势,实现价值数据集高效运用,以此助力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另外要适时建立数据标准、安全标准等,为AI技术在制造业规模化运用奠定基础。
蒋文隆的观点得到现场不少企业人士认同。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柏丙军建议,重庆应建立产业链协同数据生态,推动龙头企业供应链数据与中小企业共享,形成“数据资产化”实现企业价值重构。
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表示,推动“AI+制造业”深度融合可通过“小切口验证+规模化复制”形成快速落地,以此实现企业多模态数据采集及融合,并注重细分场景的数据积累和跨企业数据共享,以此完善行业数据治理体系。
作为重庆工业经济增长“第一动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求更为迫切。
在企业发言环节,赛力斯集团副总裁王平聚焦智能制造,提出“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智能决策系统”,让AI应用从单点优化推向全流程重构。
广域铭岛、青山工业等市内多家制造业企业人士,还提出对AI人才的迫切需求。他们表示,我市政府部门及科研高校应结合重庆产业基础,聚焦自身优势,在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方面形成自有路径,比如可通过“产业导师进课堂、学生团队进厂区”等方式,培养一批“AI+制造”复合型人才。
▲交流会现场刮起“头脑风暴”,互动气氛热烈。(受访单位供图)
专家建言:
促进人工智能人才供需优化匹配
当天交流会从下午进行到傍晚,持续近5个小时,一边是企业人士提出发展问题,另一边是政府部门负责人回应关切,还有多名行业专家“支招献计”。
“当前国内大模型技术发展持续取得新突破,不仅基础模型保持快速演进态势,同时在多模态、复杂推理能力方面也有所建树。”参会专家、北京大学博导邹月娴表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模型不断取得进展,大模型技术广泛应用在政务、金融、工业、医疗等多个行业领域。她建言,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各方面紧密携手,准确把脉并积极应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另一位参会专家、国内智能互联网研究专家项立刚提出,推动“全产业链+人工智能”,要创造出由二者深入互动融合的智能产品,这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他表示,制造业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实现“软硬件一体化”,“人工智能不能只是模型,它需要和制造业产业链紧密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聚焦企业呼吁的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及供给“痛点”,现场多位专家提出见解。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帆表示,以前高校的育人方式多为“流水线”,即在学子快要毕业时,企业来校进行招聘会“摘果子”,而现在这样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学子在校学习期间,他们需要参与到企业实际研发项目之中,也就是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人才培育全流程,为学子创造实习或试岗条件,让他们尽早介入到研发、生产等初始环节,从而增强实操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地可以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院江南分院副院长郑太雄对此亦有同感。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和制造业耦合度很大,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已经到了变革之时,必须打破传统方式,可通过增加交叉学科、设置工程学科等方式,给予学子更多自主选择机会,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主动学习并进行跨学科研究。
“当前交叉学科发展普遍面临科研、教学资源支持不足等问题,为此高校应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郑太雄建议,高校可广泛开展与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接触产业前沿,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政府部门也可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推动与属地高校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优化匹配。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