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种子10年长成一片森林——从重庆国际生物城看产业培育如何“聚沙成塔”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吴刚

2025-03-05 15:53

前不久,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智翔金泰)收到国家《药品注册证书》,该公司研发的赛立奇单抗注射液,再获一个批准治疗的适应症。

赛立奇单抗注射液,是重庆首个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一举填补了重庆1类创新药领域的空白,还打破了外资药企在银屑病治疗领域的长期垄断。

赛立奇单抗注射液的诞生,并非偶然。智翔金泰所在的重庆国际生物城(下称生物城),目前已有56个创新药物在研,其中23个已进入临床阶段。从“块头”上看,这里已汇聚了130余个项目,年产能规模1000亿元以上。可以说,生物城俨然成为重庆生物医药产业的一片“森林”。

▲重庆国际生物城,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人员正在实验室内工作。重庆日报资料图片

不过,10年前,生物城所在的巴南区木洞镇,还没有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产业基础为零。

2010年,以代理销售国外疫苗起家的智飞生物上市。几年后,这家企业的创始人蒋仁生在从代理销售向自主研发转型的二次创业中,在木洞镇设立智睿投资,专注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孵化,为日后蔚为大观的生物城播下了一颗“种子”。

在贫瘠土壤中“堆肥”

国际生物城公司副总经理穆毅说,为了让种子长成森林,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堆肥”,即让种子从土壤中健康地长出来。

“堆肥”的提法,是针对当时产业环境的“贫瘠”而言。“作为主城二环外待开发区域,不要说产业配套,连基本的生活设施都还很缺乏,”穆毅回忆说,当时,智睿投资有3个意向落户地,为留住这颗“种子”,他们最大限度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提速建设配套设施。

“白+黑”“5+2”,“头天晚上提出相关需求,第二天早上方案送到”,从蒋仁生首次来访到项目正式签约,招商团队只花了7个月时间。而类似项目的落地,其他地方一般要两年以上。

配套设施方面,巴南区专门在生物城建设了集中供能蒸汽站、专业化污水处理厂等,解决医药行业的关键工序要素保障难题,此后又建设了双电源,解决了该行业最大的后顾之忧。2019年3月,智睿投资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全面提速建设。

完善产业链

生物医药产业有几个关键环节,一是靶点发现,二是中试放大,三是产品产业化。

靶点发现属于基础研究,一般在发达省市的科研院所开展。中试放大是通过模拟工业化生产来验证工艺的可行性。考虑到重庆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上述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初衷,是承接产品产业化,简单说,就是药品的生产车间。

但是,就生产型企业而言,上下游配套企业都在外地,落地研发和生产成本必然高居不下。巴南开始谋划第二件事:集聚上下游企业,做产业配套。

“当时智睿投资方面开了一个清单,有好几十家配套企业,我们就拿着名单一家一家拜访,”穆毅说,通过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引领,加上招商团队的多番努力,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游做玻璃瓶和托盘等医药包装材料的合信医疗来了,做动物试验的美莱德来了,下游的国药、重药等销售企业,也与生物城企业共建了销售平台。

▲重庆国际生物城,重庆美莱德生物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选取样本。重庆日报资料图片

随着产业链的完善,相关成本大幅降低,更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前来落户。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从最初规划的500亩拓展到如今的1500亩,投资总额高达130亿元,是重庆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项目。

随着集聚效应的放大,产业链开始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以智翔金泰为例,其前期的规划,是靶点发现在北京、中试放大在上海、产业化在重庆。此后,这家企业将总部搬迁到重庆,并将中试放大和产业化项目一起布局在了生物城。

打造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扎堆集聚,产生出对专业研发平台、创投资本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旺盛需求。为了满足企业的共性需求,巴南做了第三件事:按照产业集群的思路,配置研发和生产资源。

以研发平台的搭建为例,目前,生物城建立了智睿创新孵化中心等5个研发平台,美莱德动物实验中心GLP平台等10个专业服务平台,形成了包括基础实验、中试小试、动物实验、生产制造、孵创、代工产业服务等服务体系。2022年6月建成投用的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为生物城的创新资源供给和成果转化,再添筹码。

创投资本方面,巴南区建立了规模近10亿元的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此外,生物城还联合上海张江药谷等5个省市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地,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生物产业联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更便捷的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

各类资源的集聚,能为研发和生产带来更大的便利,这夯实了生物医药行业的根底,还“旁逸斜出”地吸引了非生物医药类企业纷至沓来。

目前,生物城的产业构成中,不仅生物药集群迅速壮大,还有以科瑞制药、兴泰濠药业等高成长性企业为代表的化学药集群,以植恩生物为代表的现代中药集群,以复星杏脉、仝干医科为代表的医疗器械集群。

以一个项目为圆心,层层扩大半径“聚沙成塔”。穆毅的预期值,是到2027年,生物城聚集各类企业总数将超过200家,产能规模超1500亿元。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曾立      审核: 周雨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