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从“明月湖模式”看重庆何以推动“四链融合”
2025-02-21 21:17
2月9日,蛇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作为重庆无界启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界启航”)的老板,郦铖步履匆匆,迫不及待从重庆飞往江苏常州,“公司第一批100台‘盲文电子书’正在常州进行生产,预计今年4月完成交付”。
而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以下简称明月湖科创基地),就是无界启航的“大本营”。
无界启航的崭露头角并非个例。“截至目前,明月湖科创园累计培育硬科技项目团队109个,立项投资项目46个,孵化25家硬科技企业,获得国内外资本投资达1.66亿元,总估值超8.54亿元。”明月湖科创基地技术总监冷衍勇告诉记者。
就在前不久,重庆印发《明月湖科创园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以提质做优1个总部园区、支持建设N个特色园区的方式打造明月湖科创园,加快构建“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在全市推广“明月湖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12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新春第一会,重庆持续释放做大做强制造业,强化“四链”融合“四侧”协同的鲜明信号。
“明月湖模式”为何值得向全市推广,对重庆推动“四链融合”有何启发?作为明月湖科创园的总部园区,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学院和明月湖科创基地一探究竟。
▲明月湖畔,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2024年,对郦铖来说,是一个收获之年。
这一年,郦铖不仅从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明月科创实验班毕业,还成为推免研究生,更变身无界启航老板。他创新发明的“盲文电子书”成功拿到天使轮投资300万元,公司估值达到3000万元。
而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就是重庆重塑“人才链”的创新之举。
“制造业是重庆的‘家底’,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是重庆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罗远新分析,但需要看到的是,当前,重庆仍面临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创新创业活力不足等问题。
从长远来看,一个地区想要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产业创新是根本,科创“人才”是关键。
那么,人从何处来?
思想活跃、科技领先、人才富集的大学理应成为主阵地,但对比沿海发达地区,重庆高校创新创业活跃度显然还有差距,这就对重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
为此,以工科教育改革为突破口,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应运而生,着力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科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以教育改革补足科创“人才链”短板。
▲重庆大学国家(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老师正在教授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工程。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据悉,学院由重庆大学、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三方共建,在国内率先突破以专业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新工科教育教学范式改革试点。
首先,学院创新探索科创人才选拔评价新机制,“比如,以科创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明月科创实验班,在全校范围选拔不超过60人,不论专业、不为分数,更看重学生的创新潜质、成长性思维。”罗远新介绍。
其次,学院构建“项目制”科创人才培养新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分类界限,建立本硕一体的学业创业同步模式,建设20余门项目制课程,组建110人的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打造10个校企联合主题实验室,全方位支撑技术创新教学。
▲重庆大学国家(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课堂上配备了有传感器等部件的教学机器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自2020年,明月湖科创实验班累计培养260人,21个学生团队成功立项,持续激活重庆制造业创新创业一池春水。
就在大学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同时,明月湖科创基地人才引育也“英雄不问出处”。
“我在德企和法企干过一段时间,创办过跨境电商平台、健身机器人等,历经三次创业失败,最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明月湖科创基地会议室,星空原野重庆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少阳告诉记者。
就在会议室的隔壁,梦理(重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琚然正在和团队打磨智能床头灯,“我来自西安理工大学,大三时加入明月湖科创基地训练营,最后选择留了下来。”
用重庆的平台,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创人才,明月湖科创基地正不断提升全市创新浓度、创业热度、人才密度,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创新创业新名片。
但,仅仅只有人肯定是不够的,如何找到具有潜力和竞争力的科创项目也是重中之重。
“科创类项目大多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往往面临技术迭代快、市场需求小、与产品匹配度低的困境,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冷衍勇分析,明月湖科创基地在“创新链”的塑造中,另辟蹊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硬科技”项目,着力蹚出一条产业创新的新路子。
比如,郦铖的“盲文阅读器”就是一个典例。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我来到一对盲人夫妇家中做客,发现142页的《地心游记》变成盲文书后却有整整三大本,需要几百元,很多盲人书籍根本买不到。”郦铖被盲人阅读高昂的“成本”、稀缺的资料所震惊。
瞄准盲人阅读的市场痛点,郦铖决定组建一支团队,发明一本“盲文电子书”。经过广泛讨论、到特殊学校大量调研,郦铖发现国外相似产品一款要7000欧元,如果以新方案实现国产化替代,造价大约只需5000元。
▲两江新区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郦铖创业团队队员正展示其研发的盲文电子阅读器。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得益于广阔的市场前景,项目很快完成立项拿到50万元孵化经费,正式入驻明月湖科创基地。”郦铖表示。
周少阳的赤道仪问世,和郦铖如出一辙。
“眼下,相机尽管已经足够拍摄风光,但对于星空拍摄却无能为力。“周少阳解释,受地球自转影响,星空拍摄往往会形成一道星轨,无法拍摄清晰的星体,需要用赤道仪进行校准,抵消自转带来的影响。
而传统赤道仪,不仅重达3公斤,而且需要依靠天文知识根据北极星位置手动计算地轴方向,仅仪器布置时间就长达几十分钟,星空摄影门槛颇高。
找准行业痛点,周少阳决定利用IMU技术生产便捷易用的赤道仪,“项目一经立项,就拿到明月湖科创基地50万元孵化基金,获得100万元重庆市种子基金。”
此外,瞄准租房群体卧室无痕化智能改造需求的床头灯,关注老年人陪伴的四足机器狗,完美解决冰饮爱好者对冰块需求的制冰机.......不难发现,市场侧的潜在需求,正成为明月湖科创基地产业创新的起点。
而这些产品,都是实打实的“硬科技”。
比如,“盲文电子书”创新运用精密电机传动集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机控制技术、汉盲转换算法等,能显示传统单点显器显示不了的物理电路图、乐谱、数学公式等。
起源未来创新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的制冰机,可实现多形状高质量透明冰的制作,目前正依托深圳大湾区科技资源,进一步打磨产品预计今年将实现量产。
“想要将概念变成产品,资金链和产业链的有效支撑不可或缺。”冷衍勇表示。
“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是‘硬科技’初创企业的共性,一旦资金供给难以撑过较长的积累阶段,就极易坠入‘死亡谷’。”冷衍勇分析,为此,明月湖科创基地充分发挥“资金链”的托举之力。
当前,明月湖科创基地探索构建“种子+天使+VC+PE”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针对初创项目提供50万元探索资金支持,帮助初创团队迈出第一步;
持续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组建超200亿元两江产业基金、明月湖畔基金、5亿元科创基金、市区两级种子基金;
有效撬动社会投资,依托香港清水湾基金资源,对接红杉资本、高瓴资本、源码资本、清科资本等头部创投基金,汇聚国内外知名创业投资机构,持续支持项目发展。
解决了资金问题,明月湖科创基地还在“产业链”上成立供应链联盟,囊括西南地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数百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为项目产品化铺平道路。
“你看这款智能床头灯,它的毫米波雷达和芯片都来自深圳,灯源来自中山,光敏传感器、电机、外壳等零部件还在和供应商洽谈之中。”琚然告诉记者。
此外,明月湖科创基地还搭建共享工厂,为团队提供打样、中试验证、产品测试等,补齐“产业链”最后一块拼图,助推企业迈过生产线量产关口。
“去年10月20日,我们依托明月湖科创基地中试产线,已经完成首批150台赤道仪的交付。”周少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相较于市面代工厂,明月湖科创基地中试产线至少压缩交付周期近4个月,节约资金成本约10万元。
通过政府、产业、社会、企业“四侧”融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明月湖模式”正在重庆形成外溢效益。
据了解,目前,北碚区协同西南大学打造智慧农业及终端特色园区,组建科创实验班;涪陵区协同长江师范学院打造智能建造特色园,慧谷湖科创实验班学生达到121名,成功孵化引育内墙装饰机器人、英腾微视等一批创新项目。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