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江新区社区学院如何破解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难题②|社区学院“闯三关”
2025-02-06 07:52
●两江新区摸索出共享办公用房或社区服务设施、利用公园等户外场地、盘活及新建社区活动空间等方法解决“场地难”
●以“活动挖掘+群众自荐”方式,发掘有专业能力的群众师资1000余名,形成“专业+基层”师资队伍
●把治理改革的重点落脚在“人”、落脚在社区,推动文化直达基层,不增加财政支出,还让居民之间更熟悉、更顺心
火红的冬青、清香的蜡梅,这些时下畅销的花材出现在两江新区大竹林街道紫竹苑社区学院悠生活社团的课堂上,并且全部免费。
难道是天上掉馅饼?其实这得益于社团老师庞健“自带干粮”——她是一名花艺师,也是紫竹苑居民,一年多前主动请缨,开办了悠生活兴趣社团,主动免费提供花材,让大家练手。
“以前,街道社区搞活动,要多方动员,甚至有居民要求社区给误工费;现在,居民争着加入社区学院,还像庞健一样‘自带干粮’。”大竹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燕感慨。
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社区学院在两江新区从开设到发展壮大,也经历了诸多的挑战。场地、师资和经费,就是学院要闯的“三道关”。
这三道关是怎么闯过的?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公共空间共享 社区成为“教室”
楼下咖啡香,楼上学习忙。1月3日,两江新区金山街道通过盘活闲置社区用房打造的“金山·益空间”公益阵地正式开业。
“今后,社区学院又多了一个‘阵地’。”金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三环介绍,“金山·益空间”总面积约175平方米,一楼为咖啡馆,二楼是社区活动空间,也可用于社区学院搞活动。
这样的条件,比起社区学院推广初期好了太多。以邢家桥社区为例,舞蹈、合唱等兴趣社团彼时“蜗居”在临街二楼改造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上课。由于人气火爆,场地又小,学员一直坐到了门口,每次上课教室门都关不上。
不过,只要想解决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社区学院作为共享式阵地和机制,顾名思义,社区全域的可用资源都可在数字化引领下统筹与“三融五跨”,成为开放式共享式的学习和兴趣活动空间。两江新区已经摸索出共享办公用房或社区服务设施、利用公园等户外场地、盘活及新建社区活动空间等方法解决“场地难”。
走进礼嘉街道富安社区居委会二楼,走廊一侧是忙碌办公的工作人员,另一侧是利用会议室练习合唱、舞蹈的社区学院兴趣小组。“社区给我们提供场地,我们十分珍惜,准时上下课,不打扰社区工作。”舞蹈社团三班的班长张晓卫说。
▲两江新区礼嘉街道富安社区居委会二楼,小朋友在社区学院语言课上学习当主持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一天中的不同时段,翠云街道翠渝路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分别“变身”为手工剪纸课堂、舞蹈课堂、象棋课堂。上完手工课的孩子们刚收拾好剪刀,舞蹈社团的阿姨们就“闪亮登场”。
波光粼粼的金山湖畔,金山街道奥园社区学院的太极队在广场上拉开上百人的阵势,齐练二十四式杨氏太极拳。“社区场地越来越好,我们要带动更多社区居民学习太极拳。”太极队队长卢桂安说,过去,社区文化广场仅能容纳20多人练习,现在奥园社区文化广场、金山公园广场、金山湖广场都已投用,可供数百人同时练习太极拳。
▲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唱歌社团的居民利用老年大学教室的空闲时间进行排练。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社区学院已在两江新区全域推广。”两江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杜术林介绍,各个街道、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服务中心、社区广场、园区企业空闲场所,以及新区150多个公园,都是社区学院的活动场地,目前已统筹公共文化场地资源600余处,比原来增加了10倍以上的活动场地。后续,两江新区还将结合现代社区建设等契机,为社区学院“升级”更多公共空间。
考虑到各个社区的场地资源并不均等,两江新区还借助“文化·居民兴趣小组”应用,用智慧化、数字化手段,一屏汇集各个社区的场地资源,进行智能“排课”,让空间利用率更高。记者在大竹林街道看到,点开该应用后台,一个个场地直接呈现在地图上。配合课表,能清晰看到场地的预订情况,避免了不同兴趣课程之间“撞车”。
▲两江新区大竹林街道, 工作人员查看“文化·居民兴趣小组”应用的智能“排课”等情况。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邻居是同学 也是老师
两江新区的社区学院覆盖全域59个社区近1000个兴趣小组。可老师从哪来?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聘请专业老师。但以成人舞蹈课为例,重庆中心城区的单节课价格接近百元甚至几百元,以一学期15节课计算,学费轻松突破四位数。向学员收费?参加社区学院的居民主要以兴趣爱好为驱动力,收费高了,大家就会望而却步。向财政求助?在财政紧平衡的情况下,无论是两江新区还是各个社区,财政预算方面没有“余粮”可供聘请专业老师。
没有资源找“外援”,能不能从“自己人”身上想办法?社区学院发放给居民的一份份“调查问卷”提供了答案。
原来,在社区学院成立之初,街道社区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包含你希望开设哪些课程、你有哪些特长等问题。一份份小问卷,不仅收集了居民的需求,更让“藏”在社区的文化“能人”、社区贤达浮出水面——在康美街道,有画过3000多幅唐代仕女图的“民间艺术家”范平;在大竹林街道,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代表性传承人蔺承新……把这些“能人”发动起来,师资难题岂不是迎刃而解?
如今,说话柔声细气、性格温和的范平,是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学院巧思手工社团的剪纸、绘画老师。她说,剪纸和绘画都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两江新区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居民范平在巧思手工社团教授居民剪纸。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蔺承新是大竹林街道紫竹苑社区学院川江号子社团团长。几年前,他正担心川江号子日渐“曲高和寡”时,社区学院递来了橄榄枝。
如今,蔺承新在社区学院开设了研学工作室,社区居民经过学习,在街道乃至新区的各类表演活动上划桨、拉纤、喊号子,充分彰显了重庆“忠勇、坚韧、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
在天宫殿街道,有个“康卓大叔”模特团,成员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平均身高1.8米,大多为退役军人、退休干部。模特团组建于2021年,在2024年,他们正式加入洪湖东路社区学院。
模特团团长胡德荣说,自从加入社区学院,不仅有固定的练习场地,还有社区学院汇报演出等表演阵地。如今,“康卓大叔”在两江新区颇有名气。
思路一换天地宽。目前,两江新区社区学院以“活动挖掘+群众自荐”方式,发掘有专业能力的群众师资1000余名,形成“专业+基层”师资队伍,推动社区学院建设运营良性循环。
这些来自本社区的“居民类师资”,开展活动方便,本地黏性强,既是师资,更是活动骨干与引领者,他们与参加兴趣活动的居民在党的领导下,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积极投入本地的兴趣活动,不仅极大地降低了财政投入,还实现了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以前一个社区的活动每年约20-50场,如今一个社区动辄几百场上千场的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基层文化供给,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大竹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锋说。
在人和街道,行远小学与街道社区建立共建机制,让学校30多个兴趣社团与街道的100多个兴趣小组深度链接,共享师资、场地等各类资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教育智慧教育的起点,让孩子们不仅在学校得到兴趣活动的滋养,进入社区后也可以在社区学院的兴趣活动中得到滋育。”行远小学校长邹贤莲说。
此外,在不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两江新区还联动高校、专业协会等组建专业师资队伍100名以上,让专家学者分社区“报到”,按需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太极社团的老师马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了解到居民想学太极拳的热情特别高,他免费到康美街道教授太极拳。让他特别欣慰的是,在2023年两江新区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上,太极拳社团代表康美街道勇夺第四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两江新区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老师马顺正在指导太极社团的居民学习太极拳。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鸳鸯街道金州社区与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会“牵手”创办金小州社区学院,打造全民参与、全面覆盖、专业支撑、终身学习型社区学院。目前,社区学院共有50多位老师,其中20多位资深讲师来自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会,主讲语言艺术、心理健康、父母成长等课程。
天宫殿街道天龙路社区则“牵手”重庆岚弦琴筝文化艺术中心,后者提供全新的古筝教具、教材,派专业老师上课。学员陈璐说,在社区就能上专业的古筝课,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到艺术中心“深造”。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对于师资筛选、管理,两江新区也有一套机制。
首先,各个社区要摸底“能人”和社区可链接的外部资源,建立师资库。在“文化·居民兴趣小组”应用后台,社区可以根据居民报名的情况,先智能匹配师资人选。
其次,每一个社团中,至少有一名党员担任主要的管理者,将党建落到实处。在为社团和兴趣小组选择老师时,社区要和社团负责人一起把关,确保选出来的老师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
最后,对于学员反馈不佳的老师,社区要进行核实、引导,如果持续反馈不佳,就要考虑调换人选。
坚持公益属性 节省财政支出
在两江新区的各个社区学院,居民学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价廉物美”——仅需购买教具甚至免费,就能学习一项兴趣课程。
以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学院为例,市场价单节百元以上的瑜伽课,在社区学院不需交费,穿着自己的瑜伽服就能上课。
为什么社区学院能够做到价廉物美?大竹林街道龙竹苑社区党委书记徐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首先是场地费。一间容纳10人左右的舞蹈教室,一小时租金约50元,一年下来租金上万元。在社区学院,这笔场地费用由社区解决了。
其次,上课不可避免地会用电、用水,使用洗手间等设施,还需要清洁场地等。这些“隐形成本”也由社区、街道乃至两江新区统筹社会资源承担。
最后是学费。由于居民老师大多是志愿者,通过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会等平台引入的讲师,属于公益服务,也不收费;即便是部分社区学院课程要收取成本费用,也由街道社区的文化服务经费支付,居民不用承担课程费用。
这样算下来,参与社区学院,居民需要自掏腰包的主要是教具费。如走秀社团,需要购买统一服装,每学期支出在数百元左右,但这个费用远低于市场价。
▲两江新区天宫殿街道华园小区广场,红枫路社区“红枫学院”非洲鼓兴趣小组登台演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黎表示,社区学院着力探索家门口的宣传文化和基层治理改革,把治理改革的重点落脚在“人”、落脚在社区,推动文化直达基层,不仅不增加财政支出,也让居民之间更熟悉,更顺心,将基层矛盾纠纷调处从被动“后置”到主动“前置”,大大降低了调处成本,减少了处置支出。
两江新区也精打细算,利用“文化·居民兴趣小组”应用,每年对社区学院的兴趣小组、师资等进行动态调整和管理。对于人气不旺、人心不聚的兴趣小组先引导,如果“救不活”也不强求,就让它自然解散,学员进行分流。
下一步,两江新区将继续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有机整合、统筹利用社区学院的资金、场地、人才等资源,让这一平台切实发挥最大效应,引导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贡献者,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群众共同的美好家园。
更多阅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