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重庆 | 老炼钢工人回工博打卡:喜看“锈带”变“秀带”
2024-09-25 14:50
“我1971年进重钢时,常听老同事说起一句顺口溜,‘小妹小妹快快长,长大嫁到一零一厂,三天一顿牙祭,七天关一回饷’,足见那时重钢工人的待遇有多好。”9月25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团走进大渡口区的重庆工业博物馆,恰好遇到75岁的重钢退休老职工邓世维,他向大家摆起了当年重钢的辉煌。
▲采访团记者在大渡口重庆工业博物馆参观采访。记者 张春晓 摄
一零一厂,就是重庆钢铁厂的原型。1952年,一零一厂成功轧出中华式38公斤重轨,同年,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全线采用的就是一零一厂工人们争分夺秒生产的铁轨。除此以外,一零一厂还支援了以宝成铁路为代表的全国十几条铁路,以及毛主席纪念堂在内的全国300多个重点建设工程。后在1955年与西南钢铁公司合并,改为重庆钢铁公司。
高中毕业后,邓世维通过招工进了重钢小平炉车间,后来改制为重钢第一炼钢厂。他是一线炼钢工,负责的是从原材料到钢水这一环节。“当时工艺流程非常复杂,体力劳动强度大,炼钢炉温度高,除了进料机,其他都是人工操作,尤其是那个炉门一打开,热气扑面而来。冬天都只能穿一件,一天8小时,工作服不晓得汗湿几回哦!哪里像现在,年轻一代的炼钢工人都是用电脑操作,再也不用那么辛苦。”邓世维十分感慨。
平炉热损耗大、污染重,上世纪90年代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邓世维也被调到了生产科。2006年底,重钢集团开始实施环保搬迁;2011年9月22日,随着型钢厂2700毫米中板轧机最后一块钢板轧制完成后停运,重钢大渡口老厂区钢铁生产线正式全面关停。
在重钢奋斗了一辈子,邓世维对这里感情很深。2004年退休后,他时常会来老厂区到处走走看看。尤其是当政府将老重钢的型钢厂工业遗存利用起来,修建起重庆工业博物馆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瞧,那就是‘镇馆之宝’,8000匹马力双缸卧式蒸汽原动机,有近百年历史,当年是从英国买来的,保存完好,听说后来外国人还想买回去,被拒绝了!”兴之所至,邓世维带着记者逛起了展馆。
在“钢魂”主题馆,通过专题陈列、科普体验,呈现了“钢迁会”成立、西迁并为抗战作出不朽贡献的恢宏历史。“百年风华”主展馆则全面展示了重庆对外开埠后民族工业的振兴,以及重庆工业为中国抗战、国民经济恢复、重庆城市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作出的重大贡献。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机器!博物馆通过真实的陈设、新颖的互动,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人们炼钢的场景,特别震撼。”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六年级8班的徐偌恩随学校研学团来参观,表示自己收获满满。
▲小学生们在大渡口重庆工业博物馆参观。记者 张春晓 摄
在重庆工业博物馆,像这样的研学团几乎每天都有。
自2019年9月28日对外开放后,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先后入选首批国家工业遗产、全国首批十大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项目、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2月,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正式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如今,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不仅是重庆近现代百年工业历史文脉传承地、工业文化与公共艺术融合交汇地,也通过打造具有创新创意、互动体验、主题场景式的泛博物馆体系,开拓红色旅游、研学教育、科普实践、工业体验、休闲观光、创意产业等延伸产业,工业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