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乡村更美 经济更旺 重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迎来“双丰收”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申晓佳 张锦辉

2025-04-21 10:48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庆具备“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截至2023年末,乡村常住人口超过900万。在广袤乡村,如何让村里留得住人,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日,记者走访发现,重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出了一条新路。

数字化助力 无人机巡护

小散乱田地变为美丽的“千年良田”

4月17日,艳阳高照。何显华一大早就来到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的稻田里,和村民们一起忙着育秧。这片稻田在当地被称为“庙坝千年良田”,盛产高山优质水稻。

▲4月17日,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机耕道、乡村慢道交错其中。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何显华所在的梁平区瑞丰米业有限公司,2021年起就在长塘村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水稻。去年,公司大幅“加码”,将流转面积增加到1000亩。

这是为何?何显华说,2023年起,梁平区铁门乡实施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水稻田从“小散乱”变成了连片大田,地形更平整,也更适合机械化耕种,并且水稻亩产还提升了300多斤。

“千年良田”的改变,就得益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梁平区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约9000万元,其中长塘村庙坝区域累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改造500亩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梯田整治600亩,方才打造出“路成网、田成块、地平整、渠畅通”的“庙坝千年良田”。

▲4月17日,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庙坝千年良田”呈现“路成网、田成块、地平整、渠畅通”的样貌。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如今,瑞丰米业有限公司种出了品牌“冷泉米”,每斤单价达8至10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土地品质提升,流转价格随之提高,每年村集体和农户可增收约25万元。

在何显华和村民们忙碌时,一架无人机飞过大家头顶。大伙戏称,这是村里请来的田地“哨兵”。

原来,梁平区运用实景三维、空间数据治理、可视化技术等数字化手段,构建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字化综合场景。铁门乡建设了无人机智能基站,无人机能自动巡查耕地保护、矿山生态修复、森林防火等场景。2023年以来,铁门乡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2个村从未发生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

▲4月17日,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无人机正在执行巡查任务。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数字化综合场景,还避免了数百万元的重复投资。”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綦勇介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包括农业、规划和自然资源、水利、住建等多个部门的涉农资金,过去是“本本账”,现在则在数字化综合场景中细化为落地项目,成为“一本账”。打开数字化的实景底图,一眼就能看出项目选址是否重复。借助这一“查重”功能,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优化了5个基础设施建设子项目,避免重复投资400余万元。

▲4月17日,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技术人员在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字化综合场景后台进行数据更新。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来项目

中药材产业让数千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

近日,一支来自福建的调研组来到涪陵区大顺镇,调研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其实,如今热火朝天的林下中药材产业,背后也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助力。

时间回到2019年,大顺乡(即现大顺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试点。大田、新兴、天宝寺等3个村实施了系统工程,包括林下土地平整和林相改造,以及配套的滴灌、喷灌、林下便道设施等。

此举补上了大顺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道路和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缺乏的短板。此后,大顺镇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引来太极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天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

如今的大顺镇,林地上是茂密的马尾松,树下种着灵芝;覆盖着枯叶的地面下,是正在铆足劲生长的黄精。据了解,大顺镇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以上,中药材产业累计带动30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超2万元。

▲4月17日,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一期蔬菜大棚项目,村民在香菇种植基地进行菌包接种。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使乡村的资源更集约高效地配置,国土空间布局更优化,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农民居住品质,最终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正在逐步实现乡村美、经济旺的“双丰收”。

以前述的梁平铁门乡为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合各部门资金项目,形成了合力。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整治了4.9万平方米的场镇居民建筑立面和屋顶防漏排危,升级改造了7000平方米的人行步道,整治了2000米弱电管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则让长塘村邓家院子和瓦窑坝的110多户群众受益,生活垃圾转运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均提升到100%,农村集中供水水质达标率也从30%跃升到100%。

▲4月17日,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后的邓家院子外墙崭新、蓝屋顶不再。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金融“活水”

全市首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贷款投放

上述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自然资源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以来,重庆共实施36个项目,实施农用地整理近7万亩,人居环境整治超1200处,带动了项目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目前,15个项目已建成。

下一步,重庆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如何写好“后半篇文章”?记者了解到,新的探索已经展开。

近日,农发行重庆市分行成功审批长寿区石堰镇高庙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贷款1.45亿元,已首笔投放1000万元。这也是2024年8月自然资源部全面推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后,全市发放的首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贷款。

该项目能拿到贷款,是基于未来“变现”的潜力。据悉,长寿石堰镇高庙村毗邻长寿湖风景名胜区,项目建设规模7260亩,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低效建设用地复垦等工程,有效促进耕地保护、农村土地高效集约利用、“三生”空间布局优化。

同时,该项目结合特色柑橘产业以及渔业等资源禀赋,以农文旅康融合为发展路径,推动一二三产业贯通协同,构建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产业空间,积极打造成为全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先行示范地、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地。

看中项目潜力,农发行重庆市分行高度重视,积极对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当地政府和承贷企业,提前介入项目策划,短时间内即实现首笔投放。

据悉,下一步,该行将立足全市资源禀赋和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新路径,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持续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作用,从强化规划协同引领、强化涉农资金项目整合等方面发力,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引领项目,促进和美乡村建设,助推美丽重庆城乡风貌整体大美。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周雨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