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重庆将打造“通道金融”服务品牌 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加入“通道金联体”
2025-02-17 12:27
“智融惠畅”工程作为全市金融工作的主抓手、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路径,是推动全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的任务书,核心任务是以“智”促转、以“融”增效、以“惠”为民、以“畅”触达。去年,重庆在实施“智融惠畅”工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又打算怎么做?
2月1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推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会上,市委金融办副主任、市地方金融局副局长龚荣洁就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2月17日,重庆市新闻发布中心,市委金融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市地方金融局副局长(兼)龚荣洁介绍相关情况。记者 李雨恒 摄
“去年以来,我们重点围绕机构、市场、服务、创新、开放、生态、基础设施等‘7大体系’,着力推动6个方面‘显著提升’。”龚荣洁说。
一是金融综合实力提升。截至去年底,全市金融资产规模达到8.9万亿元,本外币贷款规模首次迈上6万亿元新台阶,金融市场流动性、企业发展活力保持稳中有进。同时,我市已实现金融业务牌照全覆盖,互联网贷款运营中心、数字化业务运行中心等区域性功能性总部达32家,消费金融、小贷公司贷款余额分别位居全国第1和第2位,西部金融中心的资源积聚性逐步显现。
二是金融保障重大战略能力提升。去年,全市的银行机构为成渝共建重大项目信贷投放超过1200亿元,通道领域融资余额超6000亿元;成渝金融法院、“双圈发展基金”、“双城增信公司”等实体稳定运行,有力支撑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等战略任务。
三是金融服务现代产业体系能力提升。龚荣洁介绍,围绕服务保障“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重庆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千里马”“首贷破冰”等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通过私募股权投资、上市挂牌、发债、贷款等方式开展融资。同时,建立金融链长、金融顾问等机制,绘制“现代产业体系资金链图谱”。2024年,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6%,现代产业体系融资规模持续增加、成本持续降低。
四是金融改革创新活力提升。近年来,重庆积极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绿色金融改革,建设“渝金通”金融大脑、“渝金盾”风险大脑信息系统,创新推出“技改专项贷”“知识价值信用贷”等产品。去年,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5%,连续7年实现“量增价降”。同时,重庆还向国家争取到了AIC股权投资等试点,成立了全国首支“银发产业”保险投资基金,规模达100亿元,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是高水平开放支撑能级提升。重庆获批中西部首个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等5项试点政策,累计实现跨境融资近230亿美元,国家区块链跨境金融创新应用试点获评全国“十大优秀案例”,落地央行数字货币桥业务,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3935亿元,其中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结算量居中西部首位,为“渝车出海”“渝企出海”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是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提升。重庆在全国率先实现高风险金融机构动态清零,银行不良率、小贷不良率、融资担保代偿率等风险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房地产金融风险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水平,保持在全国前列。金融生态不断优化,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围绕建设西部金融中心,重庆有何工作打算?
龚荣洁表示,2025年,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重庆将突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围绕转型金融扩面增量、创建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机制、建设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等方面寻求成果突破。
在服务重大战略方面,重庆将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出台更多促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制度性安排;持续完善通道项下金融支撑体系,比如,积极打造“通道金融”服务品牌,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加入到“通道金联体”。
在增强金融综合竞争力方面,将积极推动各家金融机构与市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加快引进更多区域性功能性中心。同时,引导本土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比如争取在油气交易中心引入国际交易商等,增强本土机构的资源积聚能力、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