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控股股东或变更 央企汽车板块整合再迈步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白麟

2025-02-09 19:40

2月9日晚间,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间接控股股东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兵器装备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此次重组可能导致长安汽车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但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消息一出,引发市场对央企汽车板块整合提速的强烈关注。

公告显示,目前重组事项尚处筹划阶段,需履行相关程序并获主管部门批准。值得关注的是,长安汽车当前控股股东为中国南方工业集团,而兵器装备集团作为南方工业集团的母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央企。此次重组或将涉及兵器装备集团与其他央企的股权调整,进而影响长安汽车的股权结构。

此次重组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推进央企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汽车领域更是改革重点。2020年,国资委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央企专业化整合,汽车行业作为资本密集、技术驱动的战略性产业,整合需求尤为迫切。数据显示,目前央企中涉及整车制造的企业包括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兵装集团(长安汽车)等,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长期存在。

此次重组被业内视为央企汽车板块深化整合的重要信号。长安汽车作为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2024年全年销量268.3万辆,同比增长5.1%,实现连续五年同比正增长,创下近七年来的新高;自主品牌表现坚挺,销量223万辆;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全年销量73.4万辆,同比增长52.8%;海外市场可圈可点,全年销量53.6万辆,同比增长49.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有市场人士分析称,该公司目前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但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的强势竞争,以及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迭代,单一央企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压力日益增大。

事实上,央企间的合作早有端倪。2021年,一汽、东风、长安共同出资成立中汽创智科技公司,聚焦智能底盘、氢燃料等领域;2023年6月,三方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被视作整合的前奏。对此,上述市场人士指出,此次兵器装备集团层面的重组,或将打破原有股权架构,推动更深度资源整合,特别是若重组涉及一汽、东风等央企,将形成年销量超千万辆的“汽车国家队”,在核心技术攻关、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形成合力。

对于上述重组具体路径,业内有两种主要推测,一是将央企汽车资产注入专业化平台,例如此前传闻的“中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二是通过股权划转实现业务协同,如将长安汽车控股权划归国机集团等以汽车装备为主业的央企,形成产业链联动。

值得关注的是,长安汽车目前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效,其与宁德时代、华为合作的阿维塔品牌,以及深蓝汽车的快速崛起,使其在智能电动车赛道占据先机。有分析称,若通过重组引入更多央企资源,长安有望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领域获得突破。本次该公司的公告特别强调实际控制人不变,这既符合国企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要求,也保证了企业战略的连续性。

更多阅读:

东风、长安同日发布公告 两大央企或将重组

2月9日晚间,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间接控股股东可能发生变更的公告,均表示接到间接控股股东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通知,东风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几乎是同一时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也发布公告称,接到间接控股股东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通知,兵器装备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记者随后联系了多位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东风、长安同日公告,两大央企或将进行重组。据了解,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汽车央企包括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近两年,三家中央汽车企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2023年完成新能源汽车直接投资近360亿元,投资比重超过60%。2024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就频频释放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号,从考核、创新、整合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罗宏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曾立      审核: 陈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