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侨梁”链接新重庆 一场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2025-11-16 21:50
11月15日,创业中华—世界名校“侨”重庆活动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作为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重要专场活动之一,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世界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专业侨团、科研团队负责人以及科创企业高管等近400名嘉宾齐聚山城,共谋发展、共话未来。
活动以“汇聚侨动力·筑梦新重庆”为主题,聚焦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人才需求,致力于发挥侨界桥梁作用,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本次大会由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重庆市侨联、重庆市政府侨务办、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共同主办。

▲2025年11月15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创业中华-世界名校“侨”重庆活动,现场交流。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大咖开讲 院士分享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范式的思考
主旨演讲环节,主办方邀请北京大学工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侨联主席段慧玲围绕“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范式”作主旨演讲。
段慧玲从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成果切入,系统阐述了创新驱动增长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在此基础上,段慧玲回归工程学科基础,强调了力学作为“工科之基础”在确保工程安全、推动材料革新(如复合材料)与装备进步(如深海探测器、飞机设计)中的根本性作用。进而,展示了从微纳米机器人到管道检测机器人,再到宏观人形机器人的前沿研究,凸显了“智能材料-结构-驱动一体化”的先进制造理念。
段慧玲认为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走向知行合一的必经之路,指出需协同发展“计算智能”与“物理智能”,并通过“数智力学”赋能工业软件,最终服务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战略。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处于萌发状态,民族复兴事业进入最关键的冲刺阶段,是战略机遇叠加的干事创业黄金时期,中国正在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段慧玲表示,希望大家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不断推进“力”与“智”交叉融合,促进工程科学智能化进程。
人才供需洽谈气氛热烈 多项合作意向现场达成
在大会主旨演讲的思维激荡之后,活动进入了另一个高潮——人才供需交流洽谈区。这里不仅是单向知识输送,更是智慧与需求碰撞、机遇与才华共舞的实战舞台,助推“高精尖缺”人才与重庆本地产业需求高效衔接。
洽谈区内,40余个精心布置的展位依次排开,每个展位前都悬挂着醒目的单位标识。长安汽车、赛力斯集团、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企业和高校的展位吸引了不少嘉宾驻足。
在金凤实验室的展位前,厚厚的介绍材料20分钟就被拿走了一半。不少青年人才排队咨询相关政策。
“我加了好几个博士的微信。”金凤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咨询者中有国外学生物医药的博士和国内学材料的博士,“人才们比较关注岗位需求、发展前景和薪资待遇,后续我们会进一步加深了解,争取合作机会。”
许多有备而来的人才直接把洽谈区变成了求职区。一位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纳米流体技术专业的博士拿着个人简历在重庆交通大学展位与工作人员聊得很投机。
不远处,重庆邮电大学的“高层次人才招聘简章二维码”也吸引了许多青年才俊掏出手机扫码了解。
除了“一对一”的精准对接,现场还有“多对多”的智慧流动。许多高校和企业负责人与参会嘉宾围坐一起展开“研讨会”,探讨各自领域的前沿科技技术,以及多种合作模式的可能性。
据初步统计,现场对接交流超过300人次,约95%以上的现场单位与超60名海内外博士嘉宾形成了下一步深度交流意向,包括职位面试、项目合作研讨、联合申报课题等,推动全球优秀“智力资源”与重庆深厚“产业土壤”实现深度融合。
这场高效率、高匹配度的洽谈,不仅让海内外优秀人才看到了重庆求贤若渴的诚意,更让他们触摸到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为“侨动力”筑梦新重庆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实地参访 近距离体验重庆智能制造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为进一步增强嘉宾对重庆人才生态与发展活力的直观感受,大会还于11月16日安排组织嘉宾分组赴两江新区、南岸区实地参访,走进智能工厂与科创园区,近距离体验重庆在智能制造与成果转化方面的先进实践。
据了解,“创业中华·世界名校‘侨’重庆”活动已成功举办三届,逐步成为重庆引侨智、聚侨力、促发展的重要品牌平台。本届活动通过“专家领衔+侨团助力+名校联动”的资源整合模式,以及“精准匹配+机遇留人”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构建起服务新重庆建设的侨界人才“蓄水池”与创新“资源库”,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庆实践持续注入侨界动能。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