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划承载新期望 新引擎引领新发展——重庆中心城区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
2025-11-06 14:00
山耸渝州江奔涌,勇立潮头再奋进。
11月6日,一场足以载入城市化进程史册的改革在重庆落子——当天,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市人民宣布,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我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设立两江新区行政区,调整北碚区行政区划。
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重庆长远发展的战略赋能,也是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统谋划进一步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大决策,是重庆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改革。
它由何而起,又将带来哪些变化?记者对话酝酿政策的参与者,深入了解这次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的背后故事。
持续提升国家级平台能级和竞争力
这是促进优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的关键举措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重庆发展,赋予重庆新的发展定位和战略使命。2024年4月,总书记视察重庆,要求重庆要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而两江新区在全市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上承担着重要使命。
挂牌成立于2010年6月的两江新区是当时全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为了全力落实国家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调动各方积极性,当时采取了两江新区会同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1+3”的联合开发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效。
然而经过十多年发展,这种空间范围内条块分割、职责边界不清的粗放管理方式,带来了空间上的碎片零散,管理重叠与管理真空并存的情况不时出现,理顺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机制愈发迫切重要。
与此同时,随着中心城区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两江新区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出现不足;江北区人口密度过大甚至超过上海市,导致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渝北区南部片区和北部片区二元结构突出;北碚区二三产业发展较弱……两江新区与3个行政区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土地利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统筹协同效果不佳。
一系列问题摆在重庆市委、市政府面前:如何放大两江新区发展红利和行政区社会管理的双重优势?如何促进优质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如何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重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和行政区划工作,指出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用得好就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更大优势。
换言之,行政区划从来不是静态的空间分割符号,而是伴随人类文明演进的“治理资源配置器”。
落实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担起新的时代使命,不负人民群众的期待……交出这一张张“高分答卷”,需要重庆拿出改革的魄力和勇气,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切入点,通过管辖区域集约化的空间重构和管理体制权责一体贯通的体系重构,切实解决“条块分割、权责不清、多头管理”的难题,发挥直辖市扁平化管理优势,强化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通道赋能、门户枢纽、综合服务等核心功能,促进优质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高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创新动力源,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域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区域经济布局。
实现制度供给与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
区划调整方案酝酿制定始终坚持科学性合法性严谨性
方向既定,步履不停。“1+3”模式的阶段性使命完成,两江新区的治理创新便自然迈入“再升级”的新阶段。
这种创新已有了先行者。上海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均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了从“经济功能区”到“行政区”的关键跨越。如今,浦东新区GDP已逼近1.8万亿元,滨海新区也突破7000亿元大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阚吉林认为,从浦东和滨海由新区逐步演变为行政区的经验可以看出,开发区完成要素集聚后,必须通过空间治理重构、功能层级跃迁、区域发展协同,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但行政区划调整从来不是简单的“模式移植”。同时,落地推动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稳妥审慎、依法依规、科学民主的决策过程。
市委、市政府对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讨论,精心组织推动。
自去年起,市委、市政府严格遵循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前期调研、研究论证、申报审批等重点工作,做到“谋定而后动”。有关部门以“研究论证+意见征集”为基础,听取各方意见;同时,组织开展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历史文化传承影响论证等多轮多维度评估,提前预判并着手处理可能面临的问题,确保改革每一步都“有依据、有支撑、有动力”。
而方案的调整,更凸显了“问题导向”与“功能适配”的双重考量:
从历史沿革维度,优先将原两江新区直管区内的镇街纳入,延续治理的连续性,减少因权属变动产生的摩擦;
从产业协同维度,将洛碛镇、蔡家岗街道、水土街道等纳入,瞄准的是破解此前“产业布局分散、配套衔接不畅”的问题,通过空间整合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与资源配置的效率;
从空间治理维度,将存在“飞地”风险的童家溪等镇划入,直接回应“空间碎片化”导致的治理成本高、功能协同难等痛点,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扫清障碍;
更具前瞻性的是,将大湾、统景、兴隆等农业主体与生态资源丰富的特色产业镇划归北碚区,其背后是“功能匹配”的深层逻辑——北碚区拥有西南大学农学领域的强大学科实力,“行政归属”与“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能为这些区域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支撑,避免了“为调整而调整”。
“这有利于实现行政区与开发区体制合一、优势互补,持续提升国家级平台能级和竞争力,激活中心城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放大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叠加的综合效应,更好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阚吉林表示。
从这个角度看,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早已超越了“空间范围变动”的表层意义,更像是对“行政区划如何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的深度探索——它证明,行政区划的价值不仅在于“定界”,更在于通过科学的空间配置,让治理权责更清晰、产业协同更高效、公共服务更均衡,最终实现“制度供给”与“发展需求”的再一次精准适配。
以“空间优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落实
推动全市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区划调整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止于行政边界的优化,更是区域发展战略能级的系统性重塑——其带来的综合实力提升,需置于国家战略落地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下审视。
参与报告论证的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专家介绍,区划调整带来的第一个利好,是进一步增强了两江新区这个国家级新区的综合实力。
2024年,两江新区GDP达5182亿元,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列第四,成绩不俗。然而,两江新区的GDP占全市比重仅为16%,横向与上海浦东新区32.9%、天津滨海新区42.4%的占比相对照,差距明显。
行政区划调整后,两江新区面积扩大到1360平方公里,管理分割的问题得以破解,统筹发展的能力更加强劲,能继续保持经济开发建设的首位度和优先级,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支撑国家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另外,区划调整后的北碚区,是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四川广安毗邻,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联结点作用更加突出。
行政区划调整还直接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区域的集中连片有利于统一的规建管治,有利于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龙兴、水土、鱼复3个片区储备了相当可观的工业用地存量,为两江新区未来发展提供了用地空间上的保障。而北碚区由760平方公里增加到1100平方公里,绿色生态资源要素更加富集、文化旅游优势更加凸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个好处是有利于推动重庆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两江新区经过15年快速发展,在综合配套改革、功能区与行政区协同融合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设立行政区后,将进一步促进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整体发展效能的叠加放大,同时继续保留国家级新区功能,产业、金融、贸易、科技、人才等要素更加集聚,能更好辐射带动中心城区乃至大都市区的整体发展,加快打造全市开放发展的新门户新窗口。
而北碚区也能深度释放西南大学创新策源功能,打造科学城北向拓展的战略支撑和功能互补区,并依托川渝高竹新区建设跨区域合作发展功能平台,打造重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兴增长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只是中心城区内部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完善,不扩大市辖区和中心城区面积、不增加机构编制、不增加行政成本,不涉及镇街建制调整,调整减少1个行政区,符合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生态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彰显,也将是一大利好。区划调整后的两江新区拥有124公里沿江岸线,在中心城区中岸线最长,是名副其实的“两江之区”,有利于推进“两江四岸”协同治理,塑造整体大美的山水都市风貌。而调整后的北碚区拥有缙云山、金刀峡、北温泉,还增加了华蓥山、御临河、统景温泉等生态文旅资源,有利于推动“两山”实践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提质打造中心城区生态花园。
“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后公共服务与资源配置的高效统筹,两江新区的主引擎作用会不断发挥,北碚区的生态、科创、产业优势会更加凸显,科教和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中心城区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布局会更为优化,为公共服务提升和民生改善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健说。
区划调整一小步,新重庆迈出一大步。在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新征程上,这座雄奇山水之城,将更好担负起以一域服务全局的重大使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