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首次走进中西部内陆城市→大城之治,重庆为什么“能”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余虎 崔曜

2025-10-27 09:08

金秋十月,世界城市的目光再度聚焦中国中西部内陆城市——重庆。

10月27日至29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重庆举行。这是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首次走进中西部内陆城市。重庆作为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将向世界展示城市发展的“中国新方案”、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重庆新路子”。

重庆与友城、中国与世界,将在一场盛大的“双向奔赴”中,迈向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

中国样本
全球城市13800余座,重庆有何独特之处

世界城市日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日,由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倡议并成功设立。

2013年12月召开的第6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自2014年起,每年的10月31日为世界城市日。10年间,世界城市日先后在英国、埃及、俄罗斯等多个国家举行全球主场活动;中国主场活动则陆续在上海、福州、威海等沿海城市举行。到今天,世界城市日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交流城市治理经验、探讨城市发展愿景、形成未来共识的重要平台。

今年的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哥伦比亚波哥大市举办,主题为“转型发展 共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中国主场活动首次走进中西部内陆城市重庆,主题为“人民城市 智绘未来”。在地球的两端,两大主题遥相呼应,可以窥见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这次中国主场活动上,将发布《重庆市城市自主贡献报告》和《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重庆倡议》。全球城市13800余座、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30多座,重庆有何独特之处?

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并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是全球唯一处于平行岭谷中的超大城市。

从地理的维度看,重庆所处的中国川东平行岭谷是世界三大平行岭谷之一,有30多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脉与向斜谷地有序分布。仅重庆中心城区,就有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平行排列,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形成独特的城市地貌。

从历史的方位讲,重庆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擘画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的宏伟蓝图,嘱托重庆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重庆的城市发展迈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举目当代,在世界城市多样化发展的版图中,重庆无疑已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样本”。

以人为本
让城市更有活力、更加宜居、更有温度

城市发展,以人为本。

活力,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走进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店铺林立、游人如织,年轻人在网红店前打卡拍照。在这里,社区与商业交融共生,市井与新潮融合碰撞。

九龙坡区民主村,是重庆中心城区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模式的典型。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听了民主村的发展故事,殷殷嘱托:“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在重庆,像民主村这样蝶变的老旧小区接近1万个。通过城市更新,一批像渝中区戴家巷、江北区塔坪、九龙坡区民主村这样的标志性成果轮流涌现,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

城市治理,首先需要理顺治理的逻辑,第一位的就是城市为谁而建、为谁发展的问题。

重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首先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问题为导向,问需于民。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除了共通性问题,更多的是具体性难题,只有问需于民,才能抓住问题、对症下药、找到路径。比如民主村,在城市更新中广纳居民意见,通过召开院坝会、入户调研、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区域内的情况和居民需求进行全面了解,有针对性地对环境和公共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城市治理,还要理顺谁来建设、谁来治理的逻辑。城市治理中,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作用,建立健全全过程参与机制,推动形成城市治理的多元共治格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当前,重庆正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居民为中心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让每一个居民都能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丰富的文化生活、完善的商业设施以及安全的居住环境。

城市治理中,无论设施新建还是城市更新,都需要体现人民至上的原则,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处细节,不断探索创新,让城市更有活力、更加宜居、更有温度。

双轮驱动
重庆加快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超大城市治理,摆脱不了“大城市病”问题。重庆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进程中,如何破题?

以交通拥堵为例,由于重庆独特的山城江城特色和城市组团式格局,让每一座桥梁和隧道都极易成为造成交通拥堵的节点,因此,在人口超过1000万的重庆中心城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显得异常急迫,但也异常困难。

数字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成为极具创新探索意义和鲜明辨识度的“重庆新路子”。

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大潮风起云涌。数字赋能,成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推动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当前,重庆正大力推进数字重庆建设,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推动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用数据流打通决策流、业务流、执行流,提升多跨协同管理服务水平。

比如,创设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市级中心设置党建统领、经济发展、设施运行、应急动员、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生态景观、生产生活服务8大板块,建立“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闭环工作体系,统筹开展数据归集共享、应用上线贯通实战和应急指挥调度。

目前,全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这个“超级大脑”,已累计贯通应用340多个,超大城市设施安全运行、平安稳定风险管控、自然灾害防减救等能力显著增强。

去年,重庆遭遇18轮强降水和77天破纪录高温,正是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雨情、水情、火情,提前预警、快速调度,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影响,提升了城市韧性。

同样,“渝快办”成为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标志性成果。重庆建成“渝快办”一窗综办系统,联通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等13个“一件事一次办”业务系统,市民办事平均用时减少78%、环节减少85%、材料减少73%。

再如,重庆着力打造“141”基层智治平台,为基层工作人员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智慧脑”,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引擎”。

城市是一个汇聚各种要素资源的“综合体”。“大综合一体化”,是重庆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双轮”之一。

所谓“大综合一体化”,是指对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统筹各部门、各层级、各区域、各方面的治理力量,着力解决城市治理碎片化的问题,实现从“碎片管理”向“综合治理”的转变。

在推行“大综合一体化”改革进程中,重庆把中心城区作为探路先锋、重点区域。首先,重庆在战略层面组建城市治理委员会,设立城管委办公室,区县同步设立治理机构,建立完善统筹调度机制,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交通、安全、执法、文明、服务、基层治理、城乡一体化等城市治理领域的关键任务和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推行一体调度、一体治理、一体评价,汇聚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比如,重庆创新实施行政执法一体化改革,聚焦队伍、事项、监管、监督、平台五个一体化,市和区县共撤销275支执法队伍,同时,开发全市统一的“执法+监督”数字应用以及掌上执法App,通过数字赋能,压缩执法环节、减少执法时间、整合执法力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

再如,重庆在全国首创“执法码”“企业码”两码互核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检查程序,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又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上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金周出行交通大拥堵的状况。随着各类智慧应用上线,其他像工程渣土乱倾倒、共享电单车监管、城市管网破损等城市发展中的难题,都有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的“重庆方案”。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重庆,向未来。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罗静雯 主编: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