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抗战胜利80周年|这场记者见面会有重庆人民熟悉的老朋友
2025-09-02 16:44
9月2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的第三场记者见面会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办。
▲9月2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记者见面会。新华社发
现场邀请了5位来自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的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介绍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认识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其中有一位,同重庆有着非常特别的缘分,他就是来自英国的柯马凯。柯马凯的父母都为新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母亲伊莎白·柯鲁克更是在抗战时期多次来到重庆璧山兴隆场进行社会调查,并留下了多部著作。她也因此被授予璧山区荣誉市民。
书的版税都要捐给璧山的学校和孩子们
柯马凯的母亲伊莎白·柯鲁克中文名叫饶素梅。20世纪初,伊莎白的父母因为传教来到中国,并参与创办了华西协和大学(即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的起源)。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仁济医院。其后,她的幼年及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成都和加拿大两地生活学习。
1938年,23岁的伊莎白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工作。她加入的一个乡村建设项目就位于四川兴隆场(即如今的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
“我之所以接受邀请,一则禁不住这个项目的诱惑;二则也是想借此机会积累更多人类学实践经验,为将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根据伊莎白在2018年103岁高龄时出版的《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一书的序言中所讲,她是1940年秋来到兴隆场的。“我的任务是协助调查全乡一千五百户居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在当时的乡建圈子里,逐户调查还是一个刚刚流行、相当时髦的概念。”
当年,伊莎白见到的兴隆场是“老百姓被征粮、征兵、‘估拉’壮丁吓破了胆,再加上匪患严重,到处弥漫着恐惧惊疑的气氛。山上人家住得分散,一般都养狗护院,以防盗贼、土匪或想象中的恶鬼靠近。这可害苦了我们,出门上山必得带一根打狗棍防身。”
在此过程中,她不仅留下了大量田野调查手稿,还和同事一起,在当地开办过诊所、小学、贫民识字班等,并参与创办了盐业合作社。
抗战胜利后,伊莎白又和丈夫大卫·柯鲁克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河北太行山下的解放区十里店调研当时正在进行的土地改革。随后又受邀参与了中央外事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之一)的创办。伊莎白也因此成为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专家、终身荣誉教授,被誉为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者,并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2019年,她又被授予了“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的称号。
柯马凯和他的母亲对重庆璧山的惦念从未断过。伊莎白2023年去世前就曾不止一次跟儿子提出,自己出版的和兴隆场有关的书的版税都要捐给璧山的学校和孩子们。
据了解,接下来,柯马凯和璧山方面准备恢复设立“伊·柯基金”,将母亲的版税以及更多的社会捐赠注入其中,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一个民族的反省 远远要比另一个民族的宽容更加重要
5位嘉宾中,一名叫小林阳吉的日本老人吸引了许多在场中外记者的目光。因为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
记者提前掌握的资料显示,小林阳吉,男,74岁,日本籍,日本籍八路军老战士小林清之子。长期开展反战和平工作,参与组织成立八路军老战士团体“椰子实会”,现任该会副会长兼事务局长,创作漫画《宝塔山的奇迹》,积极向日本社会开展和平反战宣传和中日友好活动。小林清,原八路军山东军区敌军工作部干部,曾出版回忆录《在中国的土地上——一个“日本八路”的自述》及《在华日人反战组织史话》。
“我的父亲小林清原来是日本侵华派遣军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的一名士兵。1940年,他在和八路军作战时负伤被俘。”小林阳吉介绍,父亲被俘后在延安等地工农学校学习,他的世界观得到了根本转变。明白了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不正义的侵略战争。他曾经写过一篇思想反省文章,刊登在1944年7月23日的大众报上。说着,小林阳吉就在现场拿出了当年这份报纸的复印件,还有他创作的漫画《宝塔山的奇迹》。
此后,小林清渐渐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出了名,山东军民见到他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日本八路”,他就和中国人民一道投入抗日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
“我父亲热爱中国,对中国人民充满深情,他和八路军、中国人民一道抗击日本侵略者,不仅是他个人人生辉煌的篇章,也让我和家人引以为荣。”小林阳吉说。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一位记者向小林阳吉提问:“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重大节点,您觉得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像您父亲那样反战战士的精神,以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往来?”
小林阳吉说,今天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就是为了告诉人们,今天的日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日中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有数千年的传统友谊,但是谁也不应该忘记两国关系史上曾有过侵略和被侵略的残酷岁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理应公诸于世,让人们牢牢记住。一个民族的反省,远远要比另一个民族的宽容更加重要,一个勇于反省的国家,才能得到世界的尊敬。”小林阳吉的话让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中国人民和飞虎队之间联系密切
杰弗里·格林是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
30年前,他和飞虎队老兵共同创建了该基金会,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把飞虎队的故事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了解飞虎队精神的重要意义。30年来,基金会资助了超过500名飞虎队老兵来到中国,足迹遍布12个省份30多个城市。
见面会上,有记者关心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在促进中美友好交往方面将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很遗憾的是,在美国并没有很多人知晓美国人民在中国做的事情,以及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为美国做的事情。”杰弗里·格林说,美国很多人都不知道飞虎队的存在。中国的全面抗战早于欧洲战场两年,而在1941年12月,也就是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几天时间里,飞虎队队员就飞赴中国开展战斗。
陈纳德将军当时是中国空军的顾问,他邀请了100多位美国飞行员志愿参军,在缅甸开展训练,当时名叫“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珍珠港事件发生后,陈纳德将军派遣了2个战斗机分队飞赴昆明,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护滇缅公路。由于昆明当时在滇缅公路北端,所以日军频繁轰炸昆明,每几个星期就开展大规模轰炸行动。
“有一天,数十架日军飞机从中南半岛起飞,计划轰炸昆明,他们以为这一行动十分简单,丢下炸弹后就可以轻松返程。但是这次他们在距昆明大概30英里的地方,发现了16架美国战机,年轻的美国飞行员驾驶战机予以反击。可以说这是第一次日军飞机被击退,4架被击落,6架受损。”杰弗里·格林讲述了当时场景。
日军飞机被击落,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飞虎队这个名字就是中国人民给这些美国飞行员起的,他们认为飞行的老虎是不可战胜的。正因为有这样的飞虎队精神,当时越来越多的美国飞行员来到中国,志愿成为飞虎队一员。
此后发生的事情更是意义非凡,1942年4月,美军开启了袭击东京的“杜立特行动”。完成任务后,美军飞行员在返航途中,由于油料不足,在中国东部跳伞,这是在日占区,其中8人被俘,3人被处决,但是有64人被中国老百姓救起,回到了他们在中国的大本营。
此后,日军发起军事行动,用枪炮、生化武器、炸弹屠杀中国老百姓,目的就是要给中国人一个教训,告诉中国人,如果敢救美国人,后果就是杀无赦。
“但在此后三年里,一旦有美国飞行员在敌占区被击落或者迫降,只要没有立即落入日军手中,总能得到中国人民的营救。”杰弗里·格林动情地说,中国人民深知,如果营救行动被日军发现,不仅面临生命威胁,还会殃及家人、朋友、邻居,甚至整个村庄都有可能被毁灭。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能够如此持续而坚定地为来自异国的战友舍生忘死,这就是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和飞虎队之间的密切联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