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看”出娃心事? 这群大学生下乡为留守儿童筑起“心理防护墙”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黄乔

2025-07-10 20:00

“我没有好朋友。”13岁的小晨低着头,喃喃自语地在问卷上写下这句话。她语气很轻,却被一旁的AI系统捕捉到了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近日,重庆科技大学两支学院团队走进江津区先锋镇椒乡社区,开展了一场以“AI赋能儿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留守儿童筑起“心理防护墙”。

▲活动现场。

与传统心理调研不同,此次实践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乡村留守儿童心理调研,用算法模型感知那些被忽视的情绪信号。孩子们写下的句子、说话的语气,甚至绘画中的色彩偏好,都能被系统转化为“情绪画像”。像小晨这样被识别为“轻度负面情绪”的孩子,系统会自动标注风险等级,并给出“多参与小组活动”“引导主动表达”等建议。

▲活动现场。

本次调研所采用的AI情绪识别系统,源于重庆科技大学葛继科教授主持的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于社交媒体信息的青少年抑郁倾向早期检测和分级干预研究》。该项目特别注重“早发现、早干预”的应用导向,通过对情绪特征的自动提取与动态演化分析,实现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分级分类,提出智能化干预建议。目前,相关成果已进入实地转化阶段。

▲活动现场。

“AI只是工具,真正打开孩子心门的,是我们的陪伴。”陈志盛说,团队还设置了匿名纸条、绘画疏导、情绪表达课程等人文互动环节,借助技术,让陪伴更精准、更深入。

重庆科技大学葛继科教授介绍,此次“AI赋能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人工智能在基层公共服务场景中的一次探索试水,更是高校服务乡村、回应现实问题的重要尝试。他表示,将把更多“看得见、摸得准、用得上”的技术转化为护航儿童成长的“心灵守护网”,以科技之光照亮童年成长之路。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张珺 主编: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