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⑬|北碚建了个环大学的“港”,带来了什么→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杨铌紫

2025-06-30 20:39

6月23日,位于北碚区重庆环大学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的生物基纳米与新型化合物中试平台,重庆多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敏生物)的技术人员正娴熟地操作反应釜。小分子材料在这台精密仪器中经历反应、分离、提纯、干燥等蜕变后,连续生产就完成了。

“若不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协助我们建了这个平台,产品开发不可能这么快!”多敏生物总经理王志刚感慨道。

▲重庆多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受访者供图

这个看似普通的生产场景,正是重庆环大学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以下简称人才港)激发科创裂变的生动实践。

▲位于北碚区的重庆环大学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 受访者供图

在人才港停泊、从人才港出发的航船还不止于此。在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等牵头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改革的推动下,北碚区发挥本地高校集聚、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西部首个、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环大学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

自去年初人才港启动建设以来,31个高层次人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在这里汇聚,让满载人才的航船到重庆“港”停靠,又从这里扬帆起航。

科创集聚,校地合作培育孵化

“人才港从建港之初,就与传统孵化器不同,而是定位聚焦孵化还处于技术原理阶段的种子期人才项目。”北碚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李华青教授的实验室里,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已硕果累累。虽有创业之心,但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身份鸿沟曾让他迟疑。

人才港立即跟进对其立项支持,优先推荐入库转化熟化,促进创新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今年3月,北碚区与西南大学签署校地全面深化合作协议,李华青团队作为人才团队代表上台签约,孵化成立西大(重庆)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公司有红外成像与测温、发电机集电环健康监测设备和毫米波雷达形变监测等多款产品。

紧接着,人才港全程“陪跑”,从市外“挖”来职业经理人推荐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帮助打理公司事务。

不久后,人才港、西南大学共同到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调研,了解到对方正着手开发一个大型热力发电机的碳刷握系统,但需用到李教授的某项核心算法,双方立马签订长期联合研发合同。

现在,该公司已获批2项授权发明专利,与国内多家水泥龙头企业、大型能源企业和科研院所签订10余个战略合作协议,预计5年内可实现产值1亿元。

据介绍,北碚区联合西南大学出台《支持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和重庆环大学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在人才引育、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精准赋能,依托属地高校科创资源集聚优势,人才港得以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12个高层次人才项目享受人才或科技项目专项政策支持,目前已集聚高水平人才项目100余个。

陪跑赋能,市场服务加速转化

重庆伊士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人、西南大学药学院李学刚教授手握黄精茶、黄精果脯以及黄连等产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广泛的市场前景,却在中试转换环节卡了壳。

从2021年起,李学刚几乎跑遍重庆所有区县寻找中试基地。“土地、资金,哪一样都卡壳。”李学刚回忆,那时,市场化之路一度进行不下去。

转机出现在去年3月。得知李教授团队的需求,人才港为其匹配技术经理庞墉上门服务。这位“科技红娘”迅速行动:对接区农业农村委,在北碚区三圣镇是平村觅得一块闲置集体土地,协调当地以优惠价格租赁并争取区农委专项资金支持。

短短两个月,一纸四方协议落地生根。去年夏天,中试车间破土动工。如今,李教授团队三圣镇中药材(黄精)中试基地即将投用,第一批试验用黄精正等待加工。

“特别感谢人才港的牵线搭桥,让我们找到一块离学校这么近的地方开展中试。”李学刚说。

北碚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虽拥有科技创新成果,但因高校教授市场化运行精力不够、专业性不强等原因,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如何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落地应用?人才港引育38名职业经理人、技术经理人、投资经理人等陪跑队伍和20余家知识产权、金融等专业机构。

不仅如此,针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平台运行封闭的短板,人才港联动西南大学构建“全链条管理+智能化平台+专业化队伍”三位一体仪器共享体系,推动设备平台从线下封闭运行到线上共享开放,西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900余台套、总值近6亿元的设备实现“一网预约”;协助多敏生物建立全市首个生物基纳米与新型化合物中试平台;仪器功能材料及特种传感器制造业中试平台、柑桔加工中试平台等4个平台揭牌成立,其中,柑桔加工等2个中试平台入选全国首批重点培育平台。

实施“陪跑行动”以来,人才港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不断突破、转化方式不断创新,在全市高校中首次采用拍卖方式开展专利成果交易,成交价近百万元,带动西南大学等单位完成技术合同登记超40亿元,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26个,科创成果持续从0到1产生。

资本加持,多渠道引入“金融活水”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吴頔在植物抗病育种领域耕耘多年。去年8月,吴頔带着学生创立共生密码(重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入驻人才港,决心将生物接种剂推向田间。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吴頔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该产品能激发生姜、中药材、辣椒等经济作物免疫抗性,克服连作障碍,降低多种土传病害发病率,促进养分吸收,实现增产增收,市场潜力巨大,但初创企业最缺的“粮草”——资金,成了难题。

人才港搭建的路演平台成为关键跳板。为解决企业持续发展问题,人才港会定期组织团队与各类投融资机构接洽。在去年4月举行的“狮峰论坛”上,吴頔带着“共森宝”生物接种剂产品登台。

经由投资经理人熊曼娜牵线,来自北京的投资人敏锐捕捉到价值,双方达成合作意向。洽谈两个月后,对方果断投入200万元作为种子轮阶段的投资,助力吴頔团队迎来新发展机遇。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吴頔团队的成员在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 受访者供图

金融活水激活创新引擎。共生密码迅速在山东、云南、重庆等地铺开田间示范,“共森宝”生物接种剂产品得以进入中试阶段。同时,他们还与国内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签订10余个战略合作协议,预计5年内实现产值3000万元。

据介绍,人才港充分利用金融资本助推企业成长,一方面鼓励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人才科创基金,注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另一方面,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人才贷”,推出“人才险”,鼓励银行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创新研发贷款、科技转化贷款等,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

据统计,人才港内中科光智等16个初创型人才项目已获近亿元融资,人才贷、经营性贷款累计帮扶创业青年102人,发放贴息贷款3516万元。

像这样“陪跑赋能”的场景还有很多,人才港运营团队先后已为科研院所、专家人才、科技企业,提供“定制服务”50余次,短短一年时间,成功链接资源、打通发展堵点,孵化西大智能、共生密码、伊士腾生物、多敏生物等高层次人才企业31个,带动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溢出科研成果2569项,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89家,累计113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7家,初步构建起“技术攻关+陪跑赋能+成果转化+人才支撑”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展现出强大的集聚效应与发展活力。

相关新闻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①|以才兴产 以产聚才 两江新区探索双招双引新模式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②|涪陵建立全市首个人才创新联合体 产业何以继续领跑?各方人才答题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③|巴南区:“五端合一”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沃土港湾”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④|南川如何破县域引才难题塑产业发展优势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⑤|璧山“三个聚焦”掀起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热潮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⑥|科研骨干站“C位” 这所大学青年人才挑大梁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⑦|一片热土地 引来“金凤凰”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⑧|重医附一院凭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扎堆”?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⑨|引育乡村人才 “点亮”酉阳山乡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⑩|为科研人才“铺路子”“搭台子” 重医附属口腔医院让青年人才大展所长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⑪|永川:让人才创业从“不敢想”到“放手干”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域实践”系列报道⑫|做实“引育留”大文章 万州区打造青年人才活力之城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付爱农 主编:张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