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建功新重庆”系列报道②|这群有趣的年轻人,把一条老街托举成“网红顶流”
2025-05-04 21:45
青春名片
“下浩里”133家小店主理人团队:一群喜欢艺术、懂得审美、内核稳定的创业“斜杠”青年,80%以上为85后、90后。创业让他们从i人变e人,内向“被迫”外向,用文艺精致、精耕细作赢得青年的青睐,也成就了重庆的最具审美气质的“顶流网红”地标。

5月3日,在重庆的网红打卡地南岸区下浩里,市民和游客摩肩接踵、曲径通幽,爬坡过坎感受重庆老街的烟火气,打卡自己心目中的“最佳城市阳台”,充满兴致地探寻一家家错落有致、充满设计感的商业小店。
下浩里这条老街有上百年历史。更新后保留原街老建筑、老街巷肌理,浓缩进重庆的江城、山城、吊脚楼等特色。
重新开街两年多,一群有趣的年轻人先后奔赴这里。他们青涩却怀揣梦想,以艺术审美用心打造充满个性的空间单元,把这条老街托举成青年的“精神绿洲”、城市的“网红顶流”。
藏在山林里的“幼鸟”,为何一再激起年轻人的好奇心
“幼鸟咖啡吗,你们到底在哪里?我在里面转了半个小时,还是没能找到你们!”在下浩里的小山坡顶,有一幢两层青砖房掩映在山林绿植中,幼鸟咖啡就“藏”这里。通往这家咖啡店的石阶小路蜿蜒,好多人第一次来都得一阵好找。
幼鸟咖啡主理人、30岁的赵俊琳自我调侃:“我们私下被顾客评价为全重庆最难找的一家咖啡店!”一天之中,赵俊琳最多接到近30位顾客的问路电话,电话指路有时难奏效,她干脆就来到低处给顾客带路。“开店这一年多,我走烂了三双鞋。”
4月25日下午,记者慕名而来,店内小院坐满喝咖啡、赏风景的年轻人。
千方百计也要找到这里,难道只为来这里喝口咖啡?
▲南岸区下浩里,幼鸟咖啡藏在山林绿植中。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咖啡店的水好喝,只是原因之一。”第一次开店创业的赵俊琳意想不到,她的咖啡店格调设计、独特的视觉景观,会有这么多朋友喜欢:店面保留青砖小楼的材质和外观,以极简、暗黑系风格融入外部环境,营造出神秘感;店内黑白灰的火山岩砖从地面铺展到工作台,墙壁上还挂着两副棒球的全套装备——那是赵俊琳自己用过、最钟爱的运动装备。
“表达出真实的自我,就会吸引到有同样爱好的人。”她说,很多来喝咖啡的客人向她表达对小店风格的欣赏,“有一位设计师同行把屋内的每一个点位都挨个拍了个遍。”开店前赵俊琳也是一名设计师,“我把自己的设计图纸,第一次搬进了现实。”
“来下浩里创业的第一批‘浩’朋友,很多都是设计师、艺术家等跨界的‘斜杠’青年。”下浩里招商运营团队负责人薛薇告诉记者,这条百年老街在城市更新保留下民居原来的空间尺度,并不具备标准、典型的商业运营空间。
▲南岸区下浩里幼鸟咖啡,咖啡师正在制作饮品。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然而,在2022年接手该项目时,她也发现下浩里有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气质,“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都需要步行一定距离才得见下浩里的全貌。”除了老房子、老街巷,极具设计感的东水门大桥,长江、来福士等渝中高楼俯仰即见,“一个镜头最多能拍下五种交通工具”,极具视觉冲击,“这么美,为什么不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破题呢?”
薛薇说,从2022年开街至今,来自全国的85后、90后的青年设计师、艺术家陆续加入下浩里。除了幼鸟,还有一大批阅读、展陈、艺术交流、美食等独特单元,不断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每家小店的主理人以布展的态度,在一个个空间单元里呈现自己的作品,并尝试与商业运营结合,从而奠定了下浩里的‘青年基因’。” 薛薇如是说。
外地游客专程前来品尝的“特调”,究竟是杯怎样的“水”
“初期运营就迎来一拨拨客人,完全超出自己想象。”赵俊琳与另一名合伙人2023年9月底开店,就赶上了当年的国庆黄金周,“不是在打奶泡,就是在弄咖啡、洗杯子,连着三天没空吃午饭,一个星期两人各瘦了十斤。”
一开始,她们并不知道,像牛奶、气泡水这些原材料,都能找到很好的供应商直接配送到店。为及时补充,他们用手机在盒马上点外卖,“有一天点了7次。”赵俊琳回忆,外卖员找不着路,他和合伙人一人负责守店,另一人赶紧去给外卖员带路。到了晚上又要想店里的布局设计、第二天需要采购的东西,比选供货渠道……
虽辛苦,两人却咬牙坚持了一件事情:把做好的每一杯饮品送到客人面前。“客人爬阶梯好不容易找来,就应该坐着歇歇脚,好好享受这杯我们精心调制的水。”
这杯“水”能有多用心?以每天下单最多的“冰美式”为例。“我们每天都要为咖啡豆做‘早测’。”她解释,因为天气和湿度不同,咖啡师每天做出来的第一杯咖啡,口感不尽相同,“如果感觉不对,我们会做第二杯、第三杯……直到做到咖啡豆口感表达最好的时候,才会开档卖出当天的第一杯咖啡。”
▲南岸区下浩里幼鸟咖啡,咖啡师正在制作饮品。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除了最大众的冰美式咖啡,赵俊琳的团队还精研出一款小众的“特调”:咸鸳鸯。这是一款融合萃取非洲草本茶、咖啡、燕麦奶、咸奶油和芝士的饮品。去年9月,他们不断用原材料混合尝试,“不停地调制,不停地喝”,直到调出了它的最佳口感,一周后“咸鸳鸯”登上了幼鸟咖啡的菜单。
赵俊琳清楚记得,第一杯“咸鸳鸯”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客人点的。“我们忐忑地端到客人面前。”当得到客人“我很喜欢”的回答并喝得非常干净时,她们非常开心,也增添了信心。这杯“咸鸳鸯”后来得到更多客人的肯定,小红书上也有探店博主推荐,成为了一杯网红“特调”。有一位上海客人专程来重庆喝这杯饮品。
赵俊琳自称“i人”。为了开好咖啡店,她不得不主动开口与客人交流“您拿勺子搅拌一下口感更好”等。一些到店的常客和赵俊琳的团队成为了朋友,他们有的在吧台长时间聊天,有的进门打完招呼就坐在固定位置,喝完咖啡帮忙把桌面收拾干净。常客中还有攀岩爱好者,赵俊琳因此增加了一项体育运动爱好。
“大家可能会觉得下浩里的茶咖特别多。实际上,主理人的辛勤付出,让每一家都有自己擅长的细分品类,都有自己的客群。”薛薇说,注重运营和推广的细节,不断提升自身的商业吸附力,就能赢得青年的喜爱。
拒绝过度商业化人气却一再飙升,它手握怎样的“流量密码”
如今,受益于小红书、美团等互联网平台信息交互,幼鸟咖啡在年轻人“追捧”下,运营越发稳健。像“五一”黄金周这几天,每天要接100多单、售出三四百杯。
赵俊琳的运营团队也由2人增加到了4人,两名热爱咖啡、富有个性的咖啡师加入进来。每天,每张咖啡桌不停“翻台”,4位年轻人专注用心地做好每一杯咖啡等饮品,设计好咖啡店的每一处细节。
赵俊琳透露,“幼鸟咖啡2.0”正在谋划,团队计划对咖啡店进行一次全新的升级。她想让咖啡店的质感变得更好,造型更加别致,环境更加舒适,运营上发现需要改进的细节也会得到完善,“我想让光顾过幼鸟咖啡的客人再来一次;想让每个月来三四次的会员顾客,每次来都能发现新的、有趣的改变。”
▲南岸区下浩里,曲奇店内的饰品、包装都是赵俊琳和团队共同设计。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近期,她和合伙人在下浩里又开了一家美式软曲奇店,和咖啡店一样,矗立在老街的高处,店面楼顶也设有卡座,与咖啡店遥遥相望。幼鸟咖啡的固定客群,会时不时爬几步梯坎过来买几块香甜软糯的曲奇试试。
“下浩里为什么能出圈,正是有这群内核稳定的创业青年。”薛薇说,开街近3年,下浩里集聚了133家像幼鸟咖啡这样的个性鲜明的文艺小店,80%以上的主理人都是85后、90后的年轻人。
“懂审美、‘三观’一致、都很有个性。”薛薇试着概括这些有趣的年轻人的共性,“小店极少有连锁,因为下浩里主打的正是年轻人热衷的‘探索的乐趣和情绪’,而不是为了售卖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
“主理人绝大多数都有深耕下去的定力。”薛薇说,133家小店运营以来,到目前仅有一两家选择退出,而且还是因“自身发展定位不明、产品不清晰”被“劝退”的。
▲南岸区下浩里,游客在景观台拍摄夜景。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记者注意到,下浩里与众多古街有一个明显不同:沿街没听到吆喝声。“如果你内核够稳定、产品够好,还吆喝什么呢?吆喝会破坏下浩里追求艺术审美的氛围和独具个性的质感。”薛薇说,这正是下浩里吸引明星、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的重要原因。其实为了维系下浩里的这种独特气质,整个老街甚至不允许打牌、脱鞋。
这个“五一”黄金周,下浩里日均人流量达到了4.5万人次,热度依然不减。在薛薇看来,作为年轻人的“精神绿洲”,下浩里无须过度商业化,只要有这群奉行长期主义、懂得审美的年轻主理人,下浩里就会时刻保持这股青春的活力,迎接市内外青年一次次探寻,促成青年之间的心意相通。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