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重庆|把“山城难题”变成“治理高地”——重庆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14 09:17

重庆,这座生长在群山褶皱里的城市,是诗人笔下“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千年山城。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的面积达8.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体量。3000多万人口在这里生活,都市与乡村、平坝与深山、现代高楼与古老吊脚楼并存,构成一幅复杂而鲜活的城市图景。与之相伴随的,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面临的独特挑战——如何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精细化之路?如何进行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实践?如何提炼超大城市共建共享治理经验?如何做好超大城市的风险防范与安全保障?这些问题,考验着超大城市治理的智慧,也塑造着重庆的韧性。

2024年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重庆锚定“大综合一体化”和数字赋能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既以“一盘棋”思维破解山水阻隔、城乡差异的治理难题,又以“绣花针”功夫雕琢城市安全、民生保障的细节肌理,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的“重庆解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实践书写生动注脚。

智慧赋能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超大城市规模庞大、人口众多,传统治理模式无法满足智能、高效、精准的管理需求,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暮色渐沉,洪崖洞的灯火次第点亮,将巴渝传统吊脚楼的轮廓勾勒得如梦如幻。记者站在观景平台的木质栏杆前,脚下是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翻涌的水花。目光所及之处,城市治理的新气象正生动呈现。江岸边的智慧路灯自动调节着亮度,解放碑商圈的综合执法人员正在有序巡查,不远处轨道交通站的乘客们享受着便捷的换乘体验。在这座山水相拥的超大城市里,治理创新的智慧正如两江之水,在城市的肌理中静静流淌,滋养着每一个角落的生机与活力。

重庆的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之路,正书写着别样的“治理密码”。在这座山城,体制机制创新犹如穿楼而过的轻轨,在突破常规中开辟出新路径。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李昌良介绍说:“重庆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主任’的城市治理委员会,构建起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领导机制和推进机制。我们还设立首席数字官、组建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已经在一些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的决策参谋上发挥积极作用。”

最富成效的当数打破“条块分割”的联合体模式。轨道交通18号线规划中,通过市级“一盘棋”统筹,不仅避免了重复建设,更节省出不少资金。而在两江四岸整治中,13个部门攥指成拳,治理效率跃升60%。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治理架构,恰似重庆的立交桥——看似错综复杂,实则环环相扣,成为“大综合一体化”改革的鲜活注脚。

在重庆城市治理的创新征程中,体制机制创新打开一扇窗,而紧接着,数智化的浪潮为城市治理赋予了全新的活力与内涵。如今,数据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成为重庆城市治理的“新语言”。走进重庆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上千个城市体征指标——从交通流量到空气水质、从社区安全到市容管理,整座城市的脉搏在这里清晰可感。这背后,是一个横跨市、区、街道三级的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在高效运转。

“智”慧治理收获的成果,落脚于民生改善这一关键之处。“渝快办”的升级让市民办事体验焕然一新。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督查考核科工作人员肖桂说:“开餐馆要办的手续,过去得跑五六个部门、准备几十份材料,现在手机上就能一次搞定。”从数据共享到机制创新、从智能预警到便民服务,重庆正在用科技的力量,让这座山水之城运转得更智慧、更温暖。现在的城市治理,越来越像在演奏一首和谐的交响曲。

城乡融合书写山水之间的共富诗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超大城市通常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在资源分配、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成为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

离开繁华喧嚣的市区,记者走进重庆的乡村,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卷徐徐展开。在区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城市的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乡村,城乡融合的憧憬正在这片土地上逐步成为现实,乡村振兴的希望在田野间静静生长。

重庆城乡融合发展的图景,由一组组生动的城镇化实践共同绘就。在这座山水之城,一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悄然推进——以县城作为重要载体,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升级中焕发新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安家落户。中心城区的辐射效应在这里得到充分释放。通过打破行政藩篱,重庆精心培育城市副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莫杰介绍,通过构建完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城乡之间的要素能够自由穿梭:科技人才扎根、资源要素互通,城乡差距在互动中逐步弥合。北碚区加快构建“轨道+公交+干线”立体交通体系,建成投用轨道交通6号线支线二期,开通多条城乡公交线路,实现行政村公交覆盖率100%。同时,完成渝武高速复线等工程,大幅缩短城乡通勤时间,促进人流、物流高效流动。

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为城乡要素流动打通了通道,也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重庆充分挖掘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并积极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庆市璧山小水果撬动大产业效果显著。璧山区依托气候土壤条件,重点发展葡萄、樱桃、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打造“璧山葡萄”“璧山樱桃”“璧山脐橙”等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其中,璧山葡萄种植面积超3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通过推广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品质与产量双提升。

青山绿水间,特色农业为重庆乡村注入新的生机。晶莹的葡萄挂满枝头,红艳的樱桃压弯树梢,这些“甜蜜产业”让田野焕发经济活力。与之交相辉映的,是一场以“千万工程”为蓝本的乡村建设实践。重庆的乡村建设者们因地制宜,像绣花一样精心打造着3486个巴渝和美乡村,既修路通渠完善基础设施,又保留青瓦白墙的乡愁记忆;既整治环境提升“颜值”,又培育产业厚植“内涵”。在这里,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如同安全网,稳稳托住脱贫成果;城市反哺农村的涓涓细流,正汇成共同富裕的江河。这些创新实践,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笑容多起来、日子美起来。

人民城市理念凝聚共建共享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但在超大城市实际治理过程中,难度系数要更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有时会受到影响,如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共建共享,是超大城市治理的关键。

在重庆的大街小巷,记者能随处感受到“人民至上”的浓厚氛围。社区里,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开自己命名的“小两会”,热烈讨论着社区的发展规划;老旧小区改造后,焕然一新,新增的休闲设施旁、社区服务中心内,志愿者们热情地为居民提供帮助,传递着温暖与关爱。

秉持人民城市理念,重庆将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作为核心任务,全力推进城市空间的优化工作。“口袋公园”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至2024年该项目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在城市边角地建成290座“口袋公园”,惠及约350万名市民。这些公园充分利用闲置空间,巧妙融合休闲、健身、文化等功能,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绿色生活,彰显出城市治理的人文温度。此外,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的“苏式楼”改造则是历史与现代融合的生动实践。据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党委书记杨春敏介绍,这座74年前为特钢专家和高级管理层修建的苏式建筑,曾因年久失修而破败,近年来,社区通过结构微改造、外观微提升,在保留红墙绿树、苏式拱门等历史印记的同时使其焕发新生。如今红墙绿树环绕的“苏式楼”已成为网红打卡点,见证着城市治理中对历史文化的珍视与对民生需求的回应。

重庆以城市空间优化提升生活品质,同时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凝聚民心,通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城市发展注入动力。重庆市委网信办副主任雷志宇介绍,为顺应人民群众“网民化”、现实生活“圈群化”、社会治理“网格化”新趋势,网信办创新构建线上线下“双网格”联动机制,推动从网下“走村入户”到网上“进圈入群”,走深走实网上群众路线,打造新时代“网上枫桥经验”。依托6.2万个基层线下网格建立7.5万个“线上网格”,覆盖服务群众近1000万人次。构建24小时“无打扰式”服务体系,针对群众在圈群内反映的诉求和问题,提供无时差、无障碍、零距离交流和服务。建立民生问题“交转办”闭环解决机制,每日搜集交办和督促解决网民反映的各类民生问题。构建矛盾纠纷感知预警体系,“双网格”与“三情联动”结合,助力基层协同感知化解矛盾纠纷和风险能力。2024年以来,已累计解决8.6万件网民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感知预警6300余个基层圈群反映的矛盾纠纷问题,有效解决2500余起网上反映的基层各类突出问题,基层风险隐患自主感知率大幅上升,实体风险上网率明显下降,有力推进“矛盾不出格,风险不上网”。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仅激发了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更通过完善服务设施构建起共建共享的城市发展新格局。重庆全力完善城市服务设施,致力于打造居民从家出发,步行15分钟内,就能享受到涵盖购物、休闲、医疗、教育等全方位高品质服务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在这一进程中,重庆不仅着眼于硬件设施的打造,更聚焦特殊群体的需求,让城市的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重庆市渝中区圆梦助残公益服务中心主任朱佳云介绍,该中心秉持“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宗旨,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康复服务等多项业务。成立至今,中心积极推动助残事业发展,累计培训重庆市户籍残疾人2000余人,成功孵化重庆益宝汽车美容中心、“一角咖啡”等助残就业项目,解决众多残疾人的就业难题,让他们能够自力更生,实现自身价值。此外,重庆还针对新就业群体,打造全国首批“骑手友好街区”。工人村劳动者港湾便是范例。沙坪坝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副主任王娅介绍,港湾内空调、冰箱、微波炉、药品箱一应俱全,有效解决户外劳动者“热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充电难、如厕难”的难题,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中感受到城市的温暖。

韧性守护山城百姓平安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超大城市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风险,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如何提升城市的韧性安全能力、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风险,是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挑战。

在磁器口古镇,古朴的青石板路旁,新安装的智能烟感报警器静静守护着老街的安宁。无论是繁忙的交通枢纽,还是安静的居民小区,科技的影子无处不在,却又融入得非常自然。重庆全方位筑牢安全防线,守护市民的安宁,确保城市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从容应对。

在这座立体化的城市,科技正为城市安全构筑起一道“数字护城河”。以创新为引擎,重庆全面推进“水电气讯路桥隧轨”等城市生命线的数字化转型,目前已有65%的关键基础设施完成智能升级。走进供水系统的“智慧大脑”,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数千个智能传感器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实时感知着管网的压力脉动和流量变化。这套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让公共管网漏损率牢牢控制在8.8%的优良水平线以下。随着《重庆市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和山地城市建设标准的落地,8个区县的智慧管廊监控中心建成使用。这些深藏地下的“城市血管监护室”,正在用科技的力量,为重庆打造更安全、更韧性的基础设施体系。

如果说科技是城市安全的“硬支撑”,那么精细化管理则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从脚下的窨井盖到头顶的消防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能逐步提升。在这背后,一套名为“三控八制”的风险闭环管控体系正在守护着山城的安全。通过“韧性安全城市治理一张图”,352类25.1万个风险点被精准标注在数字地图上。1350万个感知设备如同城市的神经末梢,1000万件事件数据汇聚成安全防护墙,让风险隐患无处遁形。

当突发情况来临时,重庆的应急管理体系展现出精准快速的特点。这座城市秉承“平战结合”理念,打造出一套智慧应急系统。重庆市应急指挥中心数字应急系统,将视联网、无人机、布控球等智能设备编织成一张立体感知网,各类监控画面和政务数据在指挥大屏上“一屏尽览”。这个智慧中枢能在危急时刻快速整合多方信息,为决策者提供精准的“作战地图”。2024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成为检验这套系统的一次考验。当暴雨来袭,数字应急系统敏锐捕捉雨情水情变化,第一时间拉响警报。指挥中心迅速启动预案,无人机实时传回灾情影像,冲锋舟、橡皮艇等救援装备精准投送。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数千名受灾群众被安全转移,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这不仅是应急能力的展现,更是一座城市对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重庆将体制机制创新当作核心驱动力,以数字技术为引擎,聚焦民生福祉,筑牢安全底线,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重庆的经验启示我们,城市治理现代化要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都能真切感受到城市治理带来的便利与幸福,共同奔赴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 王雪〕

来源: 学习时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付爱农 主编:罗静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