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党群服务从“中心”走进居民“心中”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杨铌紫 实习生 雷晨阳

2025-03-18 17:41

“现在办事只需要走一个窗口。”“我是社区的忠实粉丝。”……3月18日,走进渝中区解放碑街道沧白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温馨轻松的环境、精准贴心的服务,逐渐成为居民心中的第二个“家”。

近年来,渝中区实施社区亲民便民化改造工程,创新打造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集成提供养老托育、社区食堂、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纠纷调解等“家门口一站式”服务,让党群服务从“中心”走进居民“心中”。

“一站式”服务 “近”享美好生活

2023年,渝中区石油路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时,接到不少居民提议,希望在社区内享受到卫生可口的饭菜。“此前开办的社区食堂离我们这里较远,步行用餐很不方便,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去一来要走半个小时。”社区居民李大姐说。

为方便辖区居民,社区整合二普小区内闲置的政府办公用地,引入第三方公司投资300余万进行打造,采取社会资本与政府共建共管的模式。经过一年多建设,建筑面积约1450平方米的石油路社区综合服务体落成,并成为重庆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第一批建设试点单位。

▲石油路社区居民在社区食堂用餐。受访单位供图

现在的石油路社区,步行15分钟左右既有党群服务中心、医疗护理站、暖“新”驿站、修鞋铺等便民服务,又有咖啡小馆、文创空间等时尚消费新场景。社区食堂里,魔芋烧鸭、烧白等特色菜飘香,上完社区消防安全警示课,再顺道吃个午餐,“老社区”里生长出的“新生活”让居民们交口称赞,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了幸福生活的“圈内人”。

据介绍,渝中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围绕打造“美好城市建设新高地”目标愿景,加快建设与渝中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相适应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关爱“一老一小” 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

两路口街道中山二路社区辖区面积0.2平方公里,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500余人,属地流动青少年达11200余人,是重庆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试点社区。

“我们以满足儿童精神文化需求为原则,利用现有的社区家长学校、青少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等资源,策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为社区儿童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性服务。”中山二路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儿童健康生活方面,社区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免费儿童健康体检活动,提供及时的身体健康评估和保健建议,邀请专业医师讲解儿童营养知识、健康生活习惯培养等方面内容,帮助家长和儿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经常在社区听其他老人弹琴、看他们跳舞,家里的药没了还能在这里拿。”在解放碑街道沧白路社区居住了20多年的李阿姨说起现在的生活“既省心又安逸”。

▲沧白路社区邀请专家坐诊。受访单位供图

“在打造社区综合服务体过程中,我们通过公建民营的模式将宜康百龄帮养老服务中心引入社区党群中心,共用部分场地。”沧白路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养老服务中心的进驻,让社区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养老。养老服务中心链接的专家坐诊、助浴、助洁和健康管理等专业服务,辖区的老年人都可以享受到。

共建共治共享 激发治理“新动力”

“我们生活方便得很,不用出社区,从日常的生活服务到节假日的文化演出什么都有,配备齐全,服务质量也高。”提及当前的生活,家住大溪沟街道胜利路社区的刘大姐竖起了大拇指。

“求必应”生活服务驿站提供干洗、家电维修、下水疏通等服务;“闲宝转转二手物品交易平台”提供二手物品寄售服务;“爱有戏”剧场每月开展放电影、文化演出等文化活动;“红色物业联盟”搭建起学习借鉴、交流沟通平台,推进物业服务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渝情渝理”调解室则由物业公司负责人、老党员等担任调解员,引进渝中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打造民主法治的传达室、物业业主的解难室、家庭和谐的解压室。此外,社区还与第三方合作建成“漫益点烘焙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实训基地、社区青少年托管培训中心。

▲胜利路社区“求必应”生活服务驿站。受访单位供图

在胜利路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结合第三方入驻,一个集多功能、亲民环境与便捷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平台已建成,成为渝中区探索“社区合伙人”基层治理模式的成功案例。

当前,渝中区积极探索构建“社区合伙人”基层治理模式,将社会组织、爱心商企、能人匠人、新就业群体等8类群体纳入“社区合伙人”范畴,进一步拓宽社区服务居民的“朋友圈”。

据了解,2025年,渝中区将在南纪门街道十八梯社区和化龙桥街道红岩村社区新打造2个市级“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探索实施党群服务“24小时亮化工程”,即:在社区打造“24小时公共服务点”,配备一键报警系统,配齐饮水机、微波炉、手机充电站、急救药品、AED除颤仪等设施物品,提供家暴救助、民政救助、自助政务服务等24小时服务场景,为居民群众提供全时段、个性化、差异化的优质服务。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罗静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