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摄影“在云端” ,他用影像讲述电力建设者的壮丽诗篇|专访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杨友利
    视觉重庆 赵丹丹
    时间:2023-08-21 17:10:07

    当下的人们可能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电的世界会是怎样而这背后,其实是无数“光明使者”在默默坚守。

    他们的故事,藏在鲜为人知的大山里,也藏在骄阳似火的烈日里,有的从宏伟的大地上长出,有些则悬挂在云端之上。

    摄影师杨友利将镜头对准了“在云端”的电力工人,采撷着那些故事和面孔,凭借对职业的热爱和敏锐的洞察力,用相机记录下行业中的“平凡之光”,让观众感悟时代变迁发展背后的艰辛。

    01

    风起时

    有一句话说,劳动是人类永恒的赞歌。在杨友利的镜头里,劳动应该是电力工人攀爬铁架、行走在高压电线上的模样。

    今年8月,他从近10年浩如烟海的摄影作品中,精挑细选出部分,组织了一个为“在云端”的展览。

    事实上,电力题材摄影本身就涵盖了千千万万个故事。但“在云端”展览的主要叙事却并非场面恢宏的“大国重器”,占据视觉画面的主角,反而是电力建设者这个平凡而特殊的群体。

    在杨友利看来,“电力建设者常年穿行在悬崖峭壁上、攀登在蓝天白云下、奋战在严寒酷暑中,架起了一座座高塔,默默守护着万家灯火。我想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让更多的读者和市民了解他们的故事。”

    可以说,“在云端”不仅是一种意向,也是杨友利内心情感的抒发点,他用纯粹和坦荡的浪漫主义情怀,通过一个个感人的点,来歌颂这个时代平凡而伟大的奉献精神。

    和大部分聚焦劳动者的影像不一样的是,杨友利的作品中似乎少有电力工作者的正面特写。他们往往是一群人,超越了个体的存在,更像是一个符号和象征指代。

    《电之旋律》里,他们在巨大的铁架和纷杂的电线下显得格外“渺小”,而在《走过茶山林场》中,更是只有蓝色的安全帽和隐约可见的红马甲,有意无意的向观者提示着他们的身份。

    杨友利最自豪的作品之一——《远山呼唤》,2021年10月27日大国重器特高压白鹤滩-江苏输电工程重庆段在武隆的崇山峻岭中拍的,人物占比依旧很小。

    而另一幅《背影》,人物几乎占满整个画面,却并不是常规的正面特写,而是杨友利在40℃高温下,跟随线路特巡人员巡线时抓拍的汗如雨下的背影,表现了他们为了保障正常供电而不为人知的一面。

    “和高大的电力铁塔相比,他们的确看起来很‘渺小’,但带给社会的是无限伟大。”

    02

    山那边

    整场展览在纯粹的摄影以外,还融入了诗歌、书法等更多具有探索性的艺术形式,让观者能从不同视角解读光与影的故事。

    关于这些故事的文字描述,却是极少的。这里面是杨友利的摄影理念:能用图片说清楚的,绝不交给文字。

    比如《二重奏》里,两名正在高压电线上作业的电力人背后,被青山绿树掩映的农房,《同台竞技》中的背景,则换成了桥上疾驰的大货车,无声却有力地交代着故事发生的地点而拍摄于梁平一个柚子产业园的《柚香时节送电忙》,又巧妙将成熟的柚子作为前景,明确时节,又给人无限的联想。

    也正是通过这些精巧的视觉元素构建,杨友利不着痕迹地将看似高大冰冷、杂乱粗硬的电力建设工地与劳动者结合起来,一切都表现得富有美感、韵律和视觉张力。

    表达作品主题内涵的同时,巧妙地处理了人与人、人与电力设施、电力设施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关系,达到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最佳结合,实现了“艺术地再现”。

    当然,最大的创作前提,还是真实。

    为了拍摄一滴汗自然从脸颊滴落的瞬间,他面向被摄者端着镜头举了10多分钟,按下了上千次快门,就为了捕捉汗水从下巴处的“完美滴落”。“有人建议我用矿泉水模拟汗液,我拒绝了,那样拍的话就不是电力工人最真实的状态了,那是作假!”。

    这种“保持真实”的创作理念不止在前期拍摄,也被他贯彻在后期制作中。“杨老师如何理解前后期的关系”,我们问他。

    “前期拍摄是关键,后期也是图片出彩的重要一环,摄影人一定要学会后期,但纪实类图片后期只是在原有拍摄基础上的深度还原,而不是新的再创造。我对纪实类图片的后期原则是还原前期影像,在二次构图、光影上突出主题,影调上突出表现力。”

    03

    心归处

    我们是在展览现场见到杨友利的。在纯白色的空间里,一幅幅作品定格着电力建设者奋战在岗位上的身姿,也为超级工程的建设现场留下视觉烙印。

    而他如数家珍,不停向我们介绍着照片中的细节,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都娓娓道来,说到兴奋处,手上还不断比划当时的情景。

    “电力建设现场其实比较杂乱,取景也十分困难,条件受限情况下,我把注意力放在表现人的工作状态上,抓环境中人的表情、动作,来表现建设者的精神面貌。”

    比如《飞天绝活儿》,杨友利用长焦镜头把爬在导线上的人物拉到眼前,不仅表现空中作业的难度,还表现了他们在一根导线上既要保持平衡,又要动态操作,实际上展现了他们的身怀绝技。

    为了很好地捕捉电力劳动者的画面,杨友利出门拍摄一般会带上两个机身和镜头:佳能5D3、5D4,镜头24mm-70mm、70mm-200mm,“无人机倒是飞得少”。

    这自然还是因为电力摄影题材的特殊性。“ 无人机能够轻易抵达高空,但出于安全因素无法靠近铁塔的中央,而人手持相机登高拍摄,则可以获得从内向外的视角,呈现出‘跨越’的视觉效果。”

    于是,杨友利的拍摄经历,总是离不开“爬”,要爬铁塔、爬高架,有时候还要爬山找角度。

    在拍摄《手持银线当空舞》时,他一个多小时不停歇,爬上了特高压白鹤滩-浙江输电线路工程重庆段在江津白沙跨越长江时的186米高塔,与他们在同一高度近距离感受。

    “哪怕是爬山涉水,走村串巷,也要尽可能地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从高处去表现场面,表现他们的身影。”

    正因如此,在聊起爬高摄影的“恐怖”感受时,杨友利微笑着回忆起他初次的经历:在一座240米高的烟囱上,他身处以一米幅度左右摇晃的狭窄吊笼里尝试拍摄,那是一次惊心动魄的体验。

    后来,在拍摄特高压建设题材时,杨友利终于有机会通过检修通道,手脚并用地攀爬一个小时,来到168米的高空,俯视着远在地面的山河,体验到与平时大不相同的视觉感受。

    “按下快门只需要一瞬间,背后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但不管如何“道阻且长”,杨友利还是坚持下来了。在他看来,摄影是一项长期积累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勤奋,才能留下珍贵的影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走进现场,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创作了多少作品。

    经年累月的创作得到了最真切的正向反馈。一些电力建设者望着这些以他们为主角的创作,激动而兴奋地向杨友利表达着,“原来我们的工作如此有意义”。

    接下来,杨友利仍然坚持拍好身边的人和事,镜头对准一线,走进现场,立体地塑造电力建设者的鲜活形象,“比如工作之外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从80年代到现在,杨友利用影像记录了数十年来电力行业前行的足迹。改变,发生在巴渝大地的每一处。

    唯一不变的是,杨友利举起相机的手一直没有放下,未来也不会放下。

    注:文中图片均为摄影师杨友利拍摄,如需转载使用,务请联系客服:15023741274(微信同号)

    视觉重庆摄影师专访栏目将为大家持续带来业内优秀摄影师访谈,欢迎各位摄影师自荐或推荐。视觉重庆投稿邮箱:sjcqtk@vip.163.com

    主编:史宗伟 | 编辑:赵丹丹 张玉林 | 校对:李佳蒙(实习) | 审核:刘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