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把有趣的东西记录下来,用相机做笔描绘家乡的摄影杂家|专访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瞿明斌
    视觉重庆 赵丹丹
    时间:2023-07-14 09:28:15

    6月,南川区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服务队操作着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稻田,上演一出“虫口夺粮”。一阵阵马达轰鸣声中,相机的咔嚓声同样清晰。

    2004年7月,凭着相似的题材“南川农技干部捉虫记”,让瞿明斌的名字,写在了《人民日报》上。

    19年过去,瞿明斌依旧是坚守故土,在时代脉搏的跳动中按下快门的那个人。

    他的影像里,有清晰可见的城市变化和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有社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特殊事件的真实报道。在大部分的时候,他用图像叙事、抒情,记录时代变迁、呈现观念碰撞。画面之外,有温度,亦有深度。

    01

    “到家了”,就在我们约好采访那天的晚上八点多,瞿明斌发来消息。彼时他刚刚结束一天的拍摄,“再等我吃个饭哈”,很快,他又发来一条消息。

    8分钟后,铃声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他中气十足的声音。

    这几乎是瞿明斌的拍摄日常——天不亮出门赶在日出前到达拍摄现场,日落后离开拍摄地摸黑走进家门。

    从1991年拿相机算起,今年正好是瞿明斌摄影的第32个年头。

    入山林,下河沟;进乡村,行小镇。瞿明斌背着相机,记录下了南川土地上的精彩。人间四月天,他拍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万物繁忙的初夏时节,他拍扬花上浆的农作物如绵延不绝的浪花起伏不已;秋日时节,他记录云雾缭绕中的“山水苍翠如墨,无数峰峦远近间”;白雪皑皑时,他又上到金佛山,拍下半山彩林半山雪的美丽画卷。

    总而言之,半个甲子的光阴,瞿明斌用一张又一张的图片夯实了自己摄影师身份的同时,也用这些精彩的影像,展现着南川诗与远方的悠然自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也因为这些结结实实的创作,围绕着瞿明斌,一些词语总是如影随形,“美轮美奂”,“‘非职业’摄影记者中的翘楚”。

    对于外界的的称颂,瞿明斌保持着惊人的谦虚。他在给我们的采访问题回执中写道——

    首先要感谢各大媒体的编辑老师们选用我的图片。作为“非职业”选手,拍摄的图片能够落地非常幸运,如果没有他们的推荐,你拍摄的图片再好也只能“睡电脑”。

    这里我要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摄影路上同行的所有人。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婆,她对我“爱摄如命”无怨无悔,默默扛起了照顾老人、孩子以及家里的大小事情。可以说在摄影路上,没有老婆大人的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

    关于他自身,自己的总结是:一个摄影杂家,看到什么就拍什么。你可以在他的影像中轻易发现各种题材——上一秒还在拍金佛山云海浩淼,下一刻又奔入微距世界赏花观虫。在他看来,摄影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有趣”的“东西”记录下来。

    02

    而金佛山,显然是瞿明斌心中那个非常“有趣”的“心向往之”。

    亿万年前,在神秘的北纬三十度附近,大娄山脉与四川盆地的一次美丽邂逅,造就了世界台原喀斯特的典范——金佛山喀斯特桌山。

    这里是瞿明斌的家乡,也是他创作的热土。“南川有2602平方公里,金佛山就占了一半多”。

    他算是很早一批发现和拍摄金佛山东坡云海、云瀑的人。“那是2008年秋天”,瞿明斌至今活灵活现地回忆起当时拍摄过程。那天早上5点多钟他背着相机和摄友一起,赶在日出前到达了拍摄点。“拍摄时间只有半个多小时”,山间升腾起的水汽汇聚成白色云雾从蔚蓝的天空倾泻而下,在山峦之间流淌的绝美瞬间被瞿明斌一行记录了下来。

    自此,藏在深闺的景色,逐渐为人所知,并成为许多游人打卡金佛山的必然之一。

    如果说对金佛山东坡云瀑的记录是对金佛山自然的描绘和探索,那拍摄金佛山“五绝”之一的方竹笋,更像是瞿明斌用镜头讲述的一段“人与自然”的故事。

    和“雨后春笋”不一样,金佛山方竹笋不发于春而茂于秋。一场场秋雨之后,瞿明斌跟着采笋人走进茫茫方竹林,整整花费一天两夜的时间,拍摄了从寻笋到采笋,从鲜笋到笋干再到走上餐桌的全过程。虽然拍得很艰苦、很累,但“很过瘾”。拍摄的组图《大山深处采笋人》被《人民日报》刊发后获得了人民日报当周收藏作品奖。

    而在瞿明斌记忆中金佛山最艰难的拍摄,却还不是采笋,而是同为“五绝”的银杉。它们生长在陡峭的崖壁之上,“笔直笔直的”,两侧都是不见底的深渊,让人腿脚发麻发软。

    “上去的时候还好,不管有好陡还可以“爬”,下来的时候则完全相反,六七十度的下坡基本上是连滚带梭“磊”(南川方言lei)下来的”。来回十多个小时,但真正可以拍片的时间也就二三十分钟,因为下山必须赶在天黑之前到达安全的地方,全景、中景、特写几乎是贴在万丈深渊的悬崖上拍摄,稍有不慎就会葬身谷底。

    为了捕捉金佛山红腹角雉的身影,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雪地里,瞿明斌和他的鸟友们一起整整蹲拍了两天。“前年的整个春节也是在金佛山雪地里度过的”,就因为前次“没拍到想要的画面”。

    03

    和这份“勤奋”相对应的,是瞿明斌的徒弟为他取了个格外贴切的绰号,“瞿百张”——在拍摄现场,他肩挎相机总是在不停的寻找画面,不停的按动快门一直到没了“拍摄感”为止才会放下相机。

    哪怕是“简单”的拍摄瞿明斌也会拍出几百甚至上千张影像出来。“好多大片就是在不经意间乱拍拍到的,比如《劳动奏鸣曲》、《害羞的新娘》、《爱在金佛山》……”他说。

    平日里,只要有时间他就“非要出去逛一圈才舒服”。灵感迸发的日子里,瞿明斌一天会拍上几千张原始素材,于是选片就成了每天“痛并快乐着”的一件事,有时候为一张片子甚至要纠结三四个小时。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瞿明斌到现在也没有使用无人机。也就是说,他的每一张片子,每一个拍摄点位,都是用脚走出来的。有时为了找到拍摄机位,他会一个人走一二个小时去踩点。

    这样热爱和坚持的背后,无不出于瞿明斌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艺术追求。在他看来,影像是有力量的。他说,摄影就是记录。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用影像记录下来,然后传播出去。“摄影于我是‘责任’。这里的责任,是一种虚拟的责任,并没有具体所指,但是你总感觉肩上沉甸甸,逼你去记录更多的影像,把你力所能及的都记录下来,留给历史。”

    他会根据时节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拍摄。因而在面对记者的“如何在南川‘有限’的土地上如何进行‘无限’创作”的问题时,语气里满是震惊和不解。

    “每一个摄影爱好者身边的拍摄题材都取之不尽,关键你有没有去发现。只要你善于发现、勤于观察,总会发现有可以拍摄的东西。这儿我使用了东西,而不是拍摄题材等。而是看你对摄影这个东西有兴趣没有,兴趣是最好的拍摄题材,有了兴趣你就会去寻找无限的拍摄题材。”

    而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着这一拍摄理念,采访的那几周重庆天气不好,于是他便在住家小区探寻“东西”,挂在树叶上的雨珠、攀爬的藤蔓、探出泥土的蕨苔,便走进了他的镜头,拍摄的《花花世界的动物们》、《露珠的视界》、《蕨蔓的舞姿》同样登上了大雅之堂,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采用。“很多时候拍摄不是在用镜头,而是在用脑子。”

    7月,金佛山风光依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游”有点意思。于是,瞿明斌又穿行在了金佛山桌山,枕星河入梦;与自然万物为伴,和森野对话。

    对他来说,这也许是又一次“有意思”的拍摄……

    注:文中图片均为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瞿明斌拍摄,如需转载使用,务请联系客服:15023741274(微信同号)

    视觉重庆摄影师专访栏目将为大家持续带来业内优秀摄影师访谈,欢迎各位摄影师自荐或推荐。视觉重庆投稿邮箱:sjcqtk@vip.163.com

    主编:史宗伟 | 编辑:赵丹丹 张玉林 | 校对:程鳞淋(实习) | 审核:刘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