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他用镜头书写社区生活的散文诗,定格重庆人的幸福瞬间|专访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詹江
    视觉重庆 赵丹丹
    时间:2023-07-05 14:11:11

    18岁的詹江有很多梦想,那是1983年,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彼时的国人逐渐拥有了丰富多样的精神追求。他沉迷于胶片、暗房的影像世界,梦想成为一名摄影家。于是,他拿起了一台相机,用它定格世相,记录世界。

    2023年,58岁的詹江是国家一级摄影师、渝中区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拿下了众多荣誉。在如今的他看来,过去和仍在发生的种种,只被他视为“摄影功底的积累”——不张扬,也不溢满,现在则指向一个更不设限的阔野。

    因而在接近耳顺之年,他用一场展览,将镜头向下,走入社区、迈向街头,用身边事和普通人表现一个时代的切片,来重塑影像的张力和摄影的魅力。

    01

    镜头向下

    一位无意进入美术馆的外地游客,在离开时扫了一眼还未来得及摆放上墙的摄影作品,小声感叹了一句:“这油画好逼真”。被我们忍不住出声提醒后,面露震惊的同时又立马拿出手机对着画面咔嚓几张。

    这发生在詹江主题摄影作品展即将开展时的真实一幕,不免有些象征意味——好的作品可以同观者打出“共鸣的响指”,能自然而然地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就如同那幅作品,画面中,一位用背篓背着孩子的母亲在复古商店的彩绘前拿出1元纸钞,做出购买商品的动作,无论是母子间的温情瞬间,还是二者与彩绘互动的怀旧记忆,足以让匆匆而过的外地父子驻足共情。

    类似这样的作品,对普通人的关注,几乎贯穿在整个展览的50张作品之中。

    尽管选择了“文化在社区,我们的中国梦”这样看似宏大的选题,詹江的影像中却没有空洞的宏大叙事,几乎都是“小人物”的庸常生活。

    或许,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对于他而言却并非如此。他没有跋山涉水去别处,而是选择将镜头向下,从身边细小或普通题材入手,对准社区生活的多个角落,抓取人们司空见惯的场景和百姓故事,让观者透过丰富绵密的影像作品触及到生活的肌理。

    那些就在身边发生又时常被忽视的社区文化活动——春节写春联、元霄猜灯谜、夜晚皮影戏,都被詹江一一记录,既有民俗文化的传承,也充满现代社区生活的新鲜趣味。

    而在这些“人从众”的大场景之外,我们还能从詹江的影像中发现许多“群体”和“个人”的特写和瞬间。

    在这些瞬间里,老人在树荫下摆上棋子,年轻人享受安静的阅读时光,广场舞阿姨火红的裙裾从化龙桥转到了大礼堂……他用平实的镜头语言践行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于缝隙中感知普通群体的精神世界。“人”的主题在新的影像话语与传播形态中被重新勾勒描摹,影像的张力和摄影的魅力也在这个过程中被重塑。

    02

    时代向上

    多年前人像摄影的功底,显然在詹江完成“人”的形象塑造上助益良多。“比如这张,棒棒也是重庆的一张城市名片了”,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很快发现了他口中的那张照片,棒棒脸上幸福的微笑清晰可见,在镜头下仿佛都是一个个拥有故事性的画面。

    是的,不管是棒棒幸福的微笑还是一家四口出行的欢乐瞬间,詹江的创作中都始终关注着细节,细微到每一个表情。“最好每一张都有自己点睛之笔”。就好像那张讲述非遗传承的作品,一定要框入镜头的“非遗之光”四个字。

    这些场景和细节不仅保留了真实质感,记录了居民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瞬间,还透露着隐约的生活诗意,这种纪实之美是创作者从生活的原野中采摘出的花朵。

    另一个没有被詹江说出口的特点是,隐藏在社区文化这个看似只能平铺直叙的主题下,那充满对比和冲突的画面质感。

    在拍摄舞动的表演时,他将表演者飞扬的裙角刻意模糊,体现动感,与台下安静清晰的观看者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在拍摄传统戏剧进社区时,舞台上身着传统戏剧服饰的三人咿咿呀呀,舞台下三三两两的学生悄声交谈。

    这种在形式和内涵上的双重冲突与和谐,让画面充满表现力,吸引观者目光的同时,又让照片充满戏剧张力,进而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当然,这种思考最终都指向了整组作品的主题——在大时代的背景下,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微小单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在彼时彼刻有着怎样的状态和生活。

    詹江的影像可以说是答卷之一,通过这些普通的百姓在社区的生活场景,用工笔将细微之处的温暖与希望描摹,定格住了他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瞬间。

    最后,个体的生命故事汇聚成关于“人”的时代篇章,我们得以从中看到个人的诗意生活和时代的昂扬向上被谱成交响曲,在一个时代的文化之声中呈现出专属于社区生活的音符。

    03

    日子向好

    “母城渝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次展出的50幅图片影像主要是以母城渝中为主,是摄影家在众多作品中精选出来的,紧扣文化在社区--我们的中国梦主题。”在展览前言中如是描述着这组作品。

    展览中展出作品的拍摄地域也的确大都在渝中,“渝中70多个社区,我去了50多个”。展览更是从1000多张照片中,初筛了300张,接着又是一轮轮的筛选,最后才定了这50张,“希望能覆盖的面更广一点,丰富一点”。

    詹江向我们坦言,自己最开始拍摄其实更多是想做身边的一种记录,近两年思维更加成熟,于是想到了“社区文化”这样一个大主题,“也成功申报了重庆市渝中区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然后才有了这场展览的落地”。

    也是在进一步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整组照片的拍摄也不是想象中的扫街抓拍,更多的其实是 “跟踪拍摄”,“社区有活动就去拍,如果全程去扫街碰运气,很多画面是拍不到的”。

    “每个瞬间几乎都是纪实抓拍,却也不是简单的纪实影像。”在每一个定格的瞬间,詹江都会尤为注意画面元素的排布,人物表情、围观群众、舞动的绸带以及黄葛树的连结都颇有深意,每一处细节的出现都是为主题量身打造。

    而这也是,每个作品在呈现时没有文字说明,只有一个标题,却仍然能从照片中的看似毫不起眼的标志性元素,读出“重庆味”的原因。

    但这种元素的排布并没有脱离现场,他只是记录着,然后将判断和解读的权力交给观众,比如一张面向镜头吹奏乐器的两人,“你可以理解成请教,也可以解读成沟通”。

    这也让他摆脱记录与叙事的羁绊,将看到的现实场景与内心要表达的主题有机结合。让我们从看似平常的社区生活中,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看到了母城渝中的欣欣向荣、老百姓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结束在王琦美术博物馆的展出后,展览会继续在渝中区文化馆大坪社区文化中心和朝天门社区文化中心展出”,在采访最后,詹江语气坚定而虔诚的告诉我们,这个专题还没有结束,后面他将继续扛着相机行走在社区,继续记录着。

    “慢慢来,日子还长”。

    “文化在社区——我们的中国梦”詹江主题摄影作品展将于7月6日15点举行开幕式,王琦美术馆这一站的展览将持续至7月14日结束(后续巡展时间待定),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前往观展。

    注:文中图片均为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詹江拍摄,如需转载使用,务请联系客服:15023741274(微信同号)

    视觉重庆摄影师专访栏目将为大家持续带来业内优秀摄影师访谈,欢迎各位摄影师自荐或推荐。视觉重庆投稿邮箱:sjcqtk@vip.163.com

    主编:史宗伟 | 编辑:赵丹丹 张玉林 | 校对:伍照苗(实习) | 审核:刘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