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飞”入云霄俯瞰长江,他拍巫山15年,用镜头尽揽壮美峡江|专访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汪长征
    视觉重庆 赵丹丹
    时间:2023-05-24 11:08:29

    汽车沿着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的公路驶向巫峡,山底长江逶迤,对岸万峰澎湃,峡江间的红叶浸染山川。

    这条路,37岁的汪长征,已经走了15年。

    15年的尺度,是一个摄影人从籍籍无名,稳扎稳打,直到作品为人认可的长路,也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力,实现全域旅游风帆起,大美巫山入画来的历程。

    01

    雄奇的巫峡、奇峰突兀、云腾雾绕的巫山十二峰,以及神秘浪漫的神女传说,无论是哪一项,都足以让巫山成为人们的千年向往。从先秦开始,文人墨客就没有停止过对巫山风光和人文的记录、唱咏。

    光阴流转,时代飞速向前,古人手中的笔墨纸砚变成了一部部相机和手机,那瑰丽奇绝的峡江风光和璀璨如火的红叶,通过影像的方式得以被呈现在世人面前。

    汪长征,便是这山水的记录者之一。15年来,他几乎走遍了巫山,拍下了数以十万计的照片。他镜头下的巫山,是春日春风怒放的田野、夏日划破雨后晴空的“双彩虹”、深秋漫山红遍的巫山红叶、冬日峡江的银装素裹;也是清晨的青山如黛、云雾如烟,傍晚的落日余晖映晚霞、一江碧水美如画。

    当然,在汪长征所有关于巫山的影像中,巫峡,无疑是其中篇幅最大且最明亮的部分。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起来在巫峡口拍到的一次“漏天雨”,在雨水的浸润下,峡江一派云雾飘渺,汪长征选择用延时记录了这难得一见的全过程。

    “还有一张被人民日报收藏的巫山红叶,我也很喜欢”。画面里,漫山遍野的红叶如跳动的精灵在山间起舞,夕阳把山脊打成金黄,与长江应和。

    15年过去,长时间通过镜头观察巫山,让他逐渐摸清了这片神奇灵秀土地的“精准脉搏”,他几乎不加思索、近乎本能地说出拍摄巫峡的最佳点位——“拍巫峡的山水,可以在神女景区神女守望台,唯一可以见到九峰的观景台。它也是同样声名在外的巫山云雨的最佳拍摄点之一,只是需要等到合适天气的一早一晚。”

    还有秋冬层林尽染的巫山红叶,汪长征也有自己的拍摄偏好:一定要红透了山岗的遍地似火,“透过漫山的红叶,遥望蜿蜒奔涌的长江和江中行驶的航船,顿时让人生出‘大好河山’的感慨。”

    02

    “为什么,会是巫峡?”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2008年。那一年,还在煤矿上班的汪长征偶然接触到了单反,彼时的他还不知道,一条不一样的路,正从他脚下缓缓延伸开来。

    后来,他进入一家文旅公司。再后来,关于摄影师汪长征后来的故事,我们如今都已知晓。他拍摄的巫山被许多媒体转载,成为不少平台的签约摄影师,让无数人感受到巫山的魅力。

    但就算在看似遥远的2008年,巫峡,也已经被无数名家拍了无数次,叹为观止的瞬间遍布视野,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前人之作都是后来者的围城。

    好在,对汪长征来说,问题是和答案一起出现的。

    “因为这就是我的家乡啊”,“而且我最开始单纯就是,拿起相机随意拍”,他的回答,坦诚而直白。

    甚至,作为本地人,他坦言自己其实在拿起相机之后慢慢地认识巫峡,在之前“巫峡”于他更像是一个遥远的名词。

    “那,你认为你的影像和前人又有哪些不同呢?”面对我们的追求,他在开始时并没有正面回答,直到将问题重复了两遍之后,他给出了答案。

    “或许,是视角不一样吧”。

    比起相机,他更喜欢用无人机。“可以拍到大景”。在他看来,大山大水的巫山更适合磅礴大气的宏大影像呈现,更震撼、亦更能彰显巫山之美。

    “而且还有个好处”,他的语气陡然轻快起来,“和以前跋山涉水找点位不一样”,无人机更容易出片,也容易发现新的风景。

    比如有次在神女溪拍摄时,他突发奇想操纵着无人机“越过山丘”,景象豁然开朗,正是他之前从未发现巫峡风光。

    不止是“主力”拍摄器材不一样,和大部分“风光大片”极为重视后期不同的是,汪长征镜头下的巫山,几乎算得上是“原图直出”。

    “所见即所得”,比起大刀阔斧地修改,他更愿意让最终见诸世人的影像呈现他彼时彼刻,肉眼所见的真实。

    而要让这种真实的呈现更加的吸引人目光和震撼,就需要前期更多的思考与捕捉。纵观汪长征拍摄的巫峡,总是频繁地出现“船”这个元素,“让静态的照片动起来,也显得峡与江更加辽阔”。

    03

    按下拍摄键只需要一秒,每一幅摄影作品是瞬间的定格,却又不止一瞬间。

    风光摄影更是如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均是常态。极致的风光需要极致地探索,在我们的想象中,拍摄巫山绝对是一场艰难的“战役”。

    汪长征却不这么认为,即使他曾经为巫山红叶爬山好几个小时,就为等待太阳落山时的那一抹夕阳。“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

    事实上,对汪长征来说,用镜头记录巫山,几乎和饮食起居一样自然而然,不可或缺。一年之中,他至少有200天都在外拍摄。

    他甚至为自己定下了“照片不过夜”拍摄准则,每一张拍下照片都尽量在当天完成分类整理与后期,随即投稿发布。

    他还为我们列出了自己出门的“装备表”——

    2台无人机+6块电池

    1个GoPro+2块电池

    1台单反+1个镜头+2块电池

    如今来看,这些作品与荣誉,都是对他坚持与勤奋的馈赠。

    “其实我做的真的不算什么,那些摄影前辈才真的是带着情怀去拍摄”。聊到自己的作品时,他却说起了对前辈们的钦佩之情,但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思到,他对巫峡,同样有着深深的情感。

    比如在说起巫峡最精髓的风光在神女景区时,他突然而来的一句“你要是来神女景区走一圈,绝对会被震撼”,语气中透露着“介绍自家珍宝的骄傲感”。提到巫峡时,一向用词朴实的他罕见地说出了“雄壮”这个无比贴切的形容词。

    之后的日子,汪长征还将继续他在巫山的“影像长征”。“把巫山美景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知道巫山、爱上巫山、来到巫山,这就是我不断拍摄的意义。”

    注:文中图片和视频均为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汪长征拍摄,如需转载使用,务请联系客服:15023741274(微信同号)

    视觉重庆摄影师专访栏目将为大家持续带来业内优秀摄影师访谈,欢迎各位摄影师自荐或推荐。视觉重庆投稿邮箱:sjcqtk@vip.163.com

    主编:史宗伟 | 编辑:赵丹丹 张玉林 | 审核:刘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