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保持勤奋 坚持热爱,他镜头下的每一帧重庆都灵动闪耀|专访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刘辉
    视觉重庆 赵丹丹
    时间:2023-05-09 09:34:18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刘辉”的名字,跳出来的关键词是“梁平”、“摄影”,这不难看出他的地域所在和职业身份。

    再仔细沿着稿件的发布时间溯游,你又会惊叹其作品见诸媒体之频繁。熟悉新闻摄影的都知道,作品发布的频率多少,勤奋与否是其中的必要条件。

    正好,刘辉就是那个勤奋且有天赋的人。

    著名的勤奋

    在刚刚过去的4月,刘辉依旧挺忙。

    忙着记录万象“耕”新时,捕捉一亩亩水田里的绿意盎然;忙着感受美丽乡村画卷,为镶嵌在大山中的村落留下春光明媚的一瞬;也忙着追赶重庆“全民健身月”的步伐,拍摄灯火通明的梁平区全民健身中心里,享受运动快乐的市民身影。

    忙碌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常态,从拿起相机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如今,他已过知命之年,依旧选择继续前行,保持着肉眼可见的勤奋和极高的创作频率。转头来看,来日起的高楼,无不是刘辉抓住一个“勤”字所得。

    刘辉的勤奋在梁平甚至重庆摄影圈都是有名的。“天气好的时候,一周还要出去两三天。”甚至在需要回到融媒体中心值班审稿的日子里,他也要挤出半天时间抓起相机去拍摄。

    2022年夏天,为了拍摄村民凌晨挖生姜的画面,他4点半就出发到梁平区和林镇举着手电筒进行着拍摄,等到想要的画面全部拍完,“天居然都还没亮”。

    2016年3月,在梁平到忠县高速公路滑石寨大桥摊铺沥青混凝土时,为了获得更宏大的场景,还没有无人机的刘辉选择了一个高处进行拍摄,“简直把手当成脚在用”,背着沉重的器材手脚并用地爬上充满荆棘的山坡上。

    也是在2016年夏天,渝万高铁进行热滑试验时,刘辉蹲守在梁平南站旁一个毫无遮阴处的山坡上,期待能拍摄到高铁列车飞驰而过的画面。没带草帽还穿着皮鞋的他,只感觉“滚烫的热气从脚底直往上钻”,于是他只能一边踱步一边等,“但是越走越热啊,一停下来也热”,直到1个多小时后,才等到了自己满意的片子。

    ▲2016年11月28日,重庆至万州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图为渝万高铁动车到达重庆北站后,一位旅客在动车前用手机自拍。

    他这种对摄影极致地勤奋与付出,在刘辉家里也得到了验证。刘辉笑着和我们说,他的老婆曾开玩笑地向他抱怨:“这些年,你心里只有摄影,家里的事操心得少哦”。

    关于这著名的勤奋与不畏艰辛,刘辉也很难真正解释清楚,是什么促使自己如此。而这次他的答案是一句最简单的话,“择一业,终一生”。

    人生必有一个向往,由此而成为人生。

    除了年轻时燃起的新闻理想火花,这种坚持和勤奋几乎是流淌在他的骨血里:“在我还没有成为一位摄影人之前,就一定践行着‘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做事理念”。

    闪光的作品

    2006年4月,梁平的一个小乡村里,春光明媚,阳光正好,刘辉作为记者陪同领导下乡视察工作。那时刚好是刘辉从事新闻工作后的第7个年头,他端着相机拍摄技术员在笔记本上记录秧苗叶龄,和煦的春光洒在稻田的秧苗上,透过光好像看到了冰山一角下,他提前做的隐秘而巨大的功课。

    那也是刘辉的摄影作品首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当时,网络上尚未有电子版的数字报,这张“充满泥土芬芳气息”的图片新闻,还是垫江的朋友携着“喜报而来”,刘辉也从最开始的难以置信到兴奋得释然。

    10余载的时间转瞬而过,刘辉的图片新闻光是登上《人民日报》的数量便达60多次,其中头版达7次,如同打了胜仗的将军一般,刘辉的尾音不自觉地上扬起来:“最开始会珍藏上过的纸质报纸和杂志,但后面就不是每张都保存,因为实在太多了”。

    但每次拍摄到新的作品,他都会给各个报纸、杂志都投递一份,少了点忐忑多了些笃定:“到现在发稿了大概1000多了吧”。

    在成为摄影师的那些日子里,刘辉对新的事物保持着一种惊叹和好奇的能力,以期在梁平这块有限的土地上,挖掘出“无限”的作品。

    他的足迹遍布梁平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的镜头下,每一帧照片仿佛是时间的容器。既有被誉为“三峡风景眼 重庆生态湖”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情画意与生态、也有梁平交通建设的巨变与成就,还有梁平乡村振兴的火热生活场景与四季秀美。

    他也观察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将镜头对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去讲述新时代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我曾经拍摄过一个因意外而失去双手的残疾人,他用双脚穿针引线、切菜吃饭,用下巴掌维持平衡着自行车飞奔,现在他好像已经是一位残疾游泳运动员,还获得了奖项名次”。

    20多年新闻从业的经历也让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颇高。除却最常规的构图、色彩技法之外,即使是新闻摄影作品,也要结合新闻与风光的双重性,不止该“漂亮得特别”,也应该“特别的漂亮”。

    无止的热爱

    在成为摄影人之前,刘辉曾经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 乡镇学校任教的日子里,他便喜欢上了看报。但彼时的邮递员一般一次送来3-5天的全部报纸,为此,他不得不专门辟出半天时间来沉浸于淡淡的墨香之中。

    如今看来,在那艺术、文学土壤都贫瘠荒芜的时代,一张张“过期”的旧报纸,为刘辉在心中保留了一颗新闻和摄影理想的种子。

    这颗种子,让他后来有了为之追寻一生的价值。于是在《梁平报》筹备的上世纪90年代末,他成为了一名记者,再接着自学摄影,从单纯的文字记者完成转型。

    关于“这颗种子”发芽生长背后所蕴藏的热爱与付出,刘辉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漫长的,关于报纸的故事。

    “我其实没有系统性学习过摄影”,直到现在他依旧坚持着每天早上在手机上看报纸的习惯,“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找各个行业和主流媒体的报纸,看看他们刊用了哪些选题,从中启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更早之前为了学摄影,刘辉还会专门从报纸上剪下来他认为拍得好的作品和选题,比如一年四季拍什么,“下一年我就可以参考着去拍摄”。

    再加上那些他珍而藏之的发表过作品的报纸,书柜里、文件柜里,所有报纸应该出现和不该出现的地方,都被塞得满满当当,“办公室和家里的储藏房间都是报纸”。

    “我喜欢站着看报纸”,有时候看着入迷了,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

    无疑,关于报纸的故事佐证着刘辉对于摄影、对于新闻事业无止的热爱。也正是这种热爱与坚持,让他始终保持着充沛旺盛的创作能力。

    这份宝贵的生命力和创作力,令人感佩。

    采访末了,他说:“未来,我会继续围绕‘国际湿地城市、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这三张名片去创作,打造最具梁平辨识度标识;也会去拍摄梁平的五项国家级非遗,让中国甚至世界感知梁平优秀的传统文化,领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梁平的独特魅力。”

    刘辉手中的镜头将保持记录,记录他眼中的世界,乃至于时代与生活本身,也许这会是一场不会停止的艺术旅行。

    注:文中图片和视频均为视觉重庆签约摄影师刘辉拍摄,如需转载使用,务请联系客服:15023741274(微信同号)

    视觉重庆摄影师专访栏目将为大家持续带来业内优秀摄影师访谈,欢迎各位摄影师自荐或推荐。视觉重庆投稿邮箱:sjcqtk@vip.163.com

    主编:史宗伟 | 编辑:赵丹丹 张玉林 | 审核:刘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