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深富:带着霜露迎接朝霞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3-22 09:14

我爱花,

我爱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花,

带着霜露迎接朝霞。

不怕严寒,不怕黑暗,

最美丽的花在漆黑的冬夜开放。

它是不怕风暴的啊,

风沙的北国,

盛开着美丽的矫健的百花。

我爱花,

我爱在苦难中成长的花,

即使花苞被摧残了,

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

......

我爱花,

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

这首名为《花》的诗,是一位囚禁于渣滓洞监狱的难友所写,他就是白深富。

▲白深富

白深富,1917年生于璧山丹凤乡。九一八事变后,国是日非,白深富胸怀壮志,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所就读的重庆联立中学,在抗战初期是一个有名的进步学校,在这里,白深富立下了抗日救国的理想。他在《悼郝梦龄将军》一文中写道:“死者人之所不免。苟有利于国家,虽粉身碎骨,亦何惧乎!” 1939年春,白深富由张仲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还介绍同学陈如元、邓平、谭绍镕3人入党。

1940年秋,白深富转到中央大学沙坪坝校本部学习。这时,张仲明调任沙磁区委书记,领导沙区大、中、小学的党务工作。重庆当时是国民党政府的陪都,也是统治极严的要地。在校期间,白深富从事革命活动被敌人发现,他便借口染病,请假撤回璧山丹凤乡老家。1941年2月,他又来到合江县立中学教书。而沙磁区委却没有将白深富的组织关系转去合江,因此,从这时起,白深富便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42年下半年,白深富在适存高商校执教时,碰见好友陈如元,白深富说:“我同上级的关系断了,你的关系自然也跟着断了,我们应当设法去找关系,不知你有无线索!”陈如元当即说他已与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长刘光取得联系,现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青运组长。自此以后,白深富、陈如元两人,实际上便由刘光领导,直到1946年刘光离渝去沪,其间有三四年之久。

1944年清明节这天,刘光约见了白深富。刘光对白深富讲:“国民党不久要举行高等文官考试,你的成绩既然好些,你就准备参加考试。”白深富问刘光:“那岂不是要参加国民党吗?”刘光说:“这有什么关系,今后我们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关系,打进国民党的党、政、军、团里去。他们要你参加国民党,你就参加;受训期满后,能当个什么官就当个什么官,这是党中央的精神,你一点不用担心,因为是组织叫你干的。”

同年夏天,白深富化名白石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名列第五。10月,前往南岸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公务员训练部受训,得到校长陈果夫召见。1945年7月,利用璧山县长王槐的同学关系,返乡任璧山县政府教育科长。白深富利用其身份先后组织群力社、新璧社、璧民社等党的外围组织,吸收优秀青年,宣传党的主张。尽管他的党籍还未恢复,但他始终遵循刘光、张仲明等领导的指示,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战斗,从不懈怠,为革命事业竭尽所能。

1947年春,白深富将地下党员文静波安插到青木关中学任教。文静波是白深富的大学同学,党组织关系恰好在中共重庆市工委。1948年元月,经过一年的考察了解,重庆市工委听取了文静波的汇报,恢复了白深富的党籍。同年3月,市工委决定成立中共璧山县特别支部,派张铭新任书记,共有党员5名,编为两组,白深富编在第一组,直接受书记张铭新领导。从此,白深富一方面以国民党员、教育科长的身份,战斗在敌人的营垒,另一方面又是地下党璧山特支的重要成员,把璧山的革命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1948年4月,《挺进报》被敌特侦破,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定、副书记冉益智先后被捕叛变,出卖了中共璧山特支及成员。同年7月,张铭新在璧山中学被逮捕。白深富立即将讯息告知文静波,让他立刻离开重庆。白深富顾及安插在全县各地的20名进步人士的安全,不愿离去,同年8月18日在璧山参议会宿舍被捕,囚于歌乐山下的渣滓洞监狱。在狱中他宁死不屈,顽强战斗,还与刘振美等人成立“铁窗诗社”。在他写给友人的遗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敢于逆流而上的人,才是好汉。

1949年夏天,一场倾盆大雨夹杂着泥石流把渣滓洞监狱靠近男牢房的一段围墙冲垮了。特务们急于修复,但为防止看守所关押政治犯的秘密泄露,所长决定由白深富等10名难友担任临时筑墙工。白深富等人暗中商量决定,在筑墙的泥土中多掺砂石、沙子和腐草,使其外实内虚,只需稍稍用力便能将其推倒,为日后越狱做准备。起初,不明情况的难友还讽刺他们是“作茧自缚”。白深富却不以为意,与杨虞裳联合写了两首咏“筑墙自围”的诗词。

其一为:

筑墙自围莫笑咱,只为挣断铁锁枷。

越狱脱险成功日,神州开遍自由花。

其二为:

板筑缘在墙坍塌,砸烂铁锁折断枷。

作茧自缚非夙愿,碧血丹心换中华。

诗词表达了他宁愿被误解,也要为难友们创造越狱条件的高尚情操。

1949年11月27日,在即将见到革命胜利曙光时,白深富被敌人残酷杀害,时年32岁。而这段围墙,成为难友们越狱的突破口,当时有十多位难友就是从这里越狱成功。

来源: 《重庆红色故事(第二辑)》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罗静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