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2025-03-29 10:5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小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业委会作为小区居民的代言人,其自我管理水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更关乎城市社区的高效运转。当前,业委会存在组建难、履职难、监督难等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党建引领,推动业委会全域滚动覆盖、长效运转,实现问题发现在小区、矛盾处置在萌芽、幸福提升在社区。
坚持党建引领,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组织体系。加强和完善党建引领机制,才能有效实现业委会发展与治理的方向性指引、组织性把关、制度性赋能。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业委会组建换届工作,每年召开业委会主任大会,组建业委会建设促进会、物业行业党委,围绕业委会规范建设、专业物业引进等内容出台专门举措,全面推进业委会覆盖攻坚。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协调各方,围绕业委会未组建、到期换届、半年内到期、软弱瘫痪等4类情形,定期过筛业委会滚动覆盖推进情况。街镇党(工)委扛起主体责任,村社党组织全员攻坚,开展住宅小区起底排查、组织覆盖、规范管理等重点工作,健全“区—街镇—村社—小区”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
严把人选标准,优化“全域排摸、层层过筛”选人机制。业委会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有什么样的业委会队伍。要树牢“像抓村党组织一样抓业委会建设,像抓村党组织书记一样抓业委会主任”的理念,从找准人、选好人入手,组建“联村社领导+驻村社干部+专职网格员+结对部门下沉人员”找人团,综合考虑人选结构、楼栋分布等因素,重点从机关单位退休人员、退役军人、党员志愿者中“找准人”。建立健全“社区初审、街镇复审、区级抽验”的审核机制,函询执法、公安等部门征求意见,按照“四过硬”“五不能”“八不宜”的资格条件,把好人选质量关。
聚焦作用发挥,完善“规范履职、长效运行”制度举措。小区治理难度和复杂程度的提升,对业委会的履职能力、运作建设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出台业委会规范建设工作指南,建立任前培训、任期调训等分类分级培训制度,围绕维修资金使用、公共收益管理、物业选聘等小区日常管理重点内容组织专题培训,完善年初领办幸福要事、年中亮晒比拼、年底述职评议等举措,提升业委会规范履职水平。针对小区重大事项决策不够公开透明问题,推行“三审两公开一备案”制度,实行“业委会审议、小区党组织审核、业主(代表)大会审定,议事全程公开、实施情况公开,决议结果和实施结果报村社备案”的程序,规范处理小区绿化改造、电梯加装等重大事项。
强化示范整固,构建“动态监测、双向激励”管理模式。业委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全周期管理,尤其需要建立科学精准、操作性强的评价反馈机制,建好实干实绩“度量衡”。建立“红黄绿”三色管理机制,围绕业委会按期换届选举、履职践诺、规范议事等方面动态评估小区运行指数,对业委会瘫痪失能、小区物业管理失序、矛盾纠纷大的,实行“1个业委会1名街镇包案领导1个整治小组”包联整转、包案推进;对业委会作用发挥弱、小区基本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的,由社区书记牵头制定整改清单、销号化解,着力解决班子不稳、成员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强化正向激励,定期开展优秀业委会选树活动,推选优秀业委会主任担任区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深化多元协同,搭建“社会参与、协商议事”共治平台。小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深入落实党建引领社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同”共治机制,根据小区问题难易程度,分类实施社区、小区版“三方议事堂”工作法,规范制定议题征集、政策学习、事项通报、问题研究、结果公示等5大议事基本流程。建立区、街镇、村社、小区“四级联动”闭环处置问题机制,实行区领导每季度下沉挂钩指导,通过“三方议事堂”分类化解群众矛盾,推动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聚焦优化小区增值服务,实施党群服务增值化改革,挖掘招募社会组织、第三方机构、专业技能人才以“公益+普惠+市场”模式共同参与小区党群阵地运维,打造“家门口”特色服务项目,让烟火气回归小区,提升小区居民幸福指数。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