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文风,如何改?
2025-02-18 08:44
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党的作风好坏,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坚持不懈、扎扎实实改文风,是纠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解决党风方面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院长(副主任)汤建军。
党员干部忠诚于党的事业,反映在文风上,就是不说废话、套话、空话、假话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高度提出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对转作风改文风作出明确要求。改进文风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汤建军:文风问题从来不是小事,文风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党风政风,影响着社风民风。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学风文风的背后,是精神状态,是思想面貌,彰显着共产党人说话办事的独特风格,传递出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鲜明形象,反映的是共产党人在社会实践中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文风体现学风。好的文风往往需要作者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准确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洞察力,这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是良好思维方式和学风的体现。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党的思想方法,体现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反映着党员干部的理论自觉程度和精神面貌。有了良好学风,才能日积月累增强理论知识素养,肚子里装的东西越来越多,写出的文章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深入浅出。
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在内的许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的作风、学风、文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保持自身优良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作风,视为对国家、民族、人民的一种高度严肃的使命担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风出了问题,根子不在“文字”上,而是在思想深处。党员干部忠诚于党的事业,反映在文风上,就是不说废话、套话、空话、假话。相反,有的干部遇到矛盾问题绕着走,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反映在文风上,则是废话、空话、套话连篇。改文风不是“改改文字”的形式问题和技巧问题,需要改进的往往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根本性问题。
文风体现了党员干部对待人民群众的情感。泥古不化、言之无物、冗长沉闷、刻板俗套的文章风格,是干部群众深恶痛绝的。而那些具有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艺术高度的文字,语言清新朴实、言简意赅、活泼生动,来自于对人民群众需求和期盼的了解,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与喜爱。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的干部,目睹大量的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和群众打成一片,自然会拥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掌握丰富的群众语言,体现在文风上则是语言贴近现实、贴近实践,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脱离群众的干部,不能倾听群众呼声,无法与群众沟通交流,体现在文风上,则是语言不贴近生活,带有“官气”,内容空虚,自说自话。
“笔杆子”与“枪杆子”一样重要。好的文风应该像山涧清泉,自然流淌;像老农闲谈,娓娓道来;像孩童眼睛,清澈见底。改进文风,本质是让文字回归其最朴素的使命——连接党心民心。只有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工作上贴近群众,在感情上亲近群众,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统一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文风,使我们的文章不仅具有大地的质朴,同时也具有泥土的芬芳。
记者:当前强调改进文风,有哪些现实针对性和迫切性?
汤建军:改进文风事关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事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事关坚定不移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改进文风直接关系到我们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广度和深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果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只是照本宣科、机械照搬,如果仅仅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缺乏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工作的结合,那么,我们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更有甚者,如果对党的政策断章取义,很可能会导致工作“一刀切”、“一窝蜂”,影响发展大局。
改进文风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工作是不是深入扎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好的文风必然建立在对实际情况的充分了解和深入思考之上。如果我们的工作总是浮于表面,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不敢直面问题,也不愿意下功夫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那么在讲话和写文章时,就可能充斥着大量不解决实际问题、不符合实际乃至违背规律的空话和套话,上级怎么讲,自己就原封不动地照说,既不联系实际,也不讲自己的理解,无法传达出有价值的信息,更不能有效地推动工作开展。
改进文风直接关系到党员干部尊重群众、联系群众的态度。基层最真切,泥土最芬芳,群众语言最生动形象朴实,群众是最听不惯官腔官话的。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当讲话或写文章时,如果不考虑对象,不区分场合,不自觉地流露出自以为是的“官气”,那么这样的表达必然是苍白无力的,也明显缺少了与群众交流的诚意,就必然会让我们脱离群众。好的文风,能直接体现出干部对群众的尊重和亲近,从而拉近干部和群众的距离。
反对“长、空、假”,倡导“短、实、新”,敢于挤水分,做到删繁就简、条理分明
记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改进文风的首要问题。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文风?
汤建军: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文风。延安整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整顿文风。毛泽东同志对党八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批判,号召全党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翻开《毛泽东选集》,鲜明朴实的文风扑面而来,生动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的论述让人茅塞顿开。邓小平同志历来注重务实,反对不实风气,反复强调:“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话语既通俗易懂,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马克思主义文风,在讲话中多次提出纠正不良文风、倡导优良文风。反对“长、空、假”,倡导“短、实、新”的文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改进文风的重要要求。
文风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在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开短会,说短话,写短文章,内容要精,文理要通,切忌空话、套话,言之无物。在浙江,他多次引用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对联,提出写文章“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他坚持为《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写短论,每篇文章不过三五百字,引典籍恰到好处,讲道理直白晓畅,说问题直截了当,许多思想观点至今意义重大。
短而精的文风,能够让我们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核心观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当然,提倡短文、短话,并不是说凡是长文就一定不好。篇幅的短与长,是根据内容与目的而定的。有些重要的内容,有些深刻的道理,需要用一定的篇幅来呈现。应坚持实事求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敢于挤水分,做到删繁就简、条理分明。
文风要求真务实,情感真挚。实,首先要务实,有的放矢,言之有物;也要真实,实事求是,表达真情实感;还要扎实,经过调查研究,有真知灼见;同时要平实,文从字顺,平易晓畅。分析问题要客观、全面,既要指出现象,更要弄清本质;阐述对策要具体、实在,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多用事例、数据来佐证,增强文字的说服力和逻辑性。
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必须夯实调查研究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老乡家拉家常与在办公室接待群众来访不一样,睡在农家硬板床上考虑问题与坐在办公室沙发上考虑问题不一样,能够发现平时在办公室看不到、听不到的问题,学到在办公室学不到的新思想、新话语,拿出在办公室想不到的新思路、新举措。”只有调查研究到位了,有了一手“活鱼”,才能免去闭门造车、生搬硬套的“煎熬”,行文自然就言之有物、抓住人心。
文风要生动形象,贴近群众。文字要富有时代感和新意、有创新和吸引力,就应运用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贴切的引用等手法,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思想深刻、生动朴实,用群众语言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他讲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说“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谈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用“一定要放低身段来干这件事”,来要求党员干部在现代化建设中树立正确政绩观;以“永远吹冲锋号”,表达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这些讲话既深刻,又实在,既形象,又生动,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感染力,老百姓爱听易懂,促进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干部群众中的传播和落实。
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持续整治文山会海,把精文减会的效果转化为贯彻落实的动能
记者:党员干部应如何进一步改进文风,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改进作风、推进工作?
汤建军:干部文风不正,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的干部由于学习不深不透不系统、实际工作不深不细不精,导致知识、经验都不够,理论功底、政策水平达不到岗位要求,故而讲不出新话、管用的话;有的干部思想懒惰,不愿下深入调查研究和独立思考的苦功夫,只会在现成的文件、书本上照抄照讲;有的干部认为讲长话、写长文就是对工作重视和认真的表现。这些都是错误的认知,其背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风问题上下都有,但文风改不改,领导是关键。”实践证明,只有领导带头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以身作则,才能带出好文风来。所以,改进文风必须从上做起,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
改进文风,首先要加强学习。要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当前,尤其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不断从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同时,要广泛学习经济、政治、科技、哲学、法律、历史文化、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知识,不断拓宽视野,补齐能力短板,提高综合素质。还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生命力的内容,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文风,提升文字驾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理论功底扎实了,知识储备充实了,才能厚积薄发,文思如泉涌。
改进文风,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文风反映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反映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就会更加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体现在文风上就是不说假话、大话;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就能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在文风上就是不说空话、套话;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就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在文风上就是不说废话、群众听不懂的话;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就会提高自身境界,破除私心杂念,体现在文风上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出的话、写出的文章能真正有感而发、表达心声。
改进文风必须同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文风不实,反映出思想作风不纯、工作作风不实。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历练好文风最重要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写文件、作报告、发表文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办法从哪里来?只能从调查研究中来,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来。”胸有成竹才能出口成章,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源于实践才能指导实践。改进文风要同改进工作作风结合起来,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转作风带动改文风。要走进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间,拜人民为师,学习群众的语言与智慧,掌握群众的思想与情绪,了解群众的困难与需求,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以此改掉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的文风,使自己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贴近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改进文风要同改进党风统一起来。事实表明,文风和党风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改进文风在很大程度上关乎我们党能不能保持良好形象、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关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文风问题时指出:“不良文风的总根源,主要在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例如,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文风不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持续整治文山会海,确保开会发文聚焦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真正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精文减会的效果转化为贯彻落实的动能。此外,文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改进文风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不仅需要我们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有常抓不懈的恒心和毅力。(郝思斯)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