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惊不惊喜?重庆明年要建2000+超充站4000+超充桩
2024-12-19 23:11
喝一杯咖啡、吃一碗小面的时间,就能够让新能源汽车满电出发——这样的“超充时代”,离市民生活越来越近。
今年,重庆提出建设便捷“超充之城”,让新能源汽车实现“充电自由”。截至目前,全市在建及建成的超充站约500座,超充桩约800个,数量规模居于全国前列。
这还只是我市实施“便捷超充行动计划”的第一步,按照计划,明年内,全市将建成2000座以上超充站,超充桩超过4000个。
▲2024年4月15日,重庆首座智能超充示范站在重庆经开区正式投用。特约摄影 郭旭 摄
12月19日早上,市民刘先生驾车驶入万盛经开区国能天街一处超充站进行充电。10分钟后,汽车满电出发。
“之前用快充枪充满电至少要40分钟,现在用超充设备只需10分钟,很给力!”快捷的充电方式让刘先生不住点赞。
前不久,位于渝北悦来温德姆酒店停车场的全市首个液冷超充站投用,同样给新能源车主带来“充电一秒可行驶一公里”的极速充电体验。
今年上半年,“重庆造”汽车产量达121.4万台,重返“中国汽车第一城”,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9.1万台,同比增长1.5倍,增速领跑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劲发展,对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更紧迫要求,特别是对于灵活配置多个超充枪、快充枪的超充设备,需求尤为迫切。
尤其是面对“充电慢”这一痛点,配置更多充电速度更快、时间更短的超充设备,优化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网络,成为重庆建设“超充之城”的着力点。
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正在完善“超充+快充+便充”充电生态,通过加快推进超充站建设,应用推广超充、快充和智能有序充电技术,实现充电便捷、智能高效的新能源汽车补能服务体系。
同时,重庆还在建设“桩端+车端+电网端”智能生态,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实现对全市超充站的数字化管理,建成使用便捷、能力强大的充电服务平台。
另外,围绕充电产业上中下游重点领域,重庆还将在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完整充电产业链。
充电站容易找,充电快速即充即走,这样的充电体验无疑可以缓解当前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焦虑、里程焦虑。而这样的超充站,已在我市多个区县投入运营。
▲2024年8月7日,九龙坡区“愉秒冲”奥体金龙全液冷超充站,不少新能源车正在充电。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比如,位于南岸区的全市首座集超级充电、换电、光伏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超充示范站,站内共有20多个充电车位,其中3个是液冷超充车位,最高输出功率达600千瓦,新能源车充电5分钟可续航250公里以上。
在北碚区,已建成投用的“电动汽车给电网送电技术”充电示范站,其超充桩可实现“充电10分钟行驶400公里”的超充速度,即充即走;在江北区,目前已建成超充站22座,在建超充站30座,覆盖辖区内12个街镇;在璧山区,一座刚刚投入运行的超充站,其超充桩最大充电功率达480千瓦,充满一台新能源轿车最快只需20分钟。
按照《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2024—2025年)》,明年,全市中心城区的公共快充站新建站都将具备超充能力,同时现有充电站将逐步改造为超充站,完善形成“1公里超充圈”,即新能源汽车充电1秒能够行驶1公里里程。
提速超充便捷之城建设,这将是重庆转型新型电力城市的第一步。超充站业界人士告诉记者,随着重庆在储能产业、虚拟电厂等领域的重点布局逐步展开,一张完整清晰的综合能源网络将迅速成形,必将吸引一批储能行业企业来渝落子,推动超充、储能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超充站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标准严、安全要求高的系统工程,要提速超充站建设,重庆该怎么办?
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动超充站建设规划中,我市综合考虑了中心城区、主城新区、渝东北及渝东南区域发展梯度,按照车桩配比、道路里程、人口密度等指标,科学合理制定了建设目标。
▲2024年1月2日,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城智充·龙马超充站,车主正在给车辆充电。首席记者 龙帆 摄
比如,到明年底,我市中心城区计划建成超充站1300座以上,主城新区及万州区建成超充站430座以上,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建成超充站100座以上,高速公路建成超充站170座以上。
▲2024年1月2日,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城智充·龙马超充站,车主正在给车辆充电。首席记者 龙帆 摄
“要落实上述目标,形成以超充站为主体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我市已经明确了一套‘高起点规划、快节奏布局、系统性配套、体系化推进’的策略。”市经济信息委这位负责人说,在超充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市将统一规划布点,避免布点过密形成闲置过剩,又或是布点过稀造成充电拥挤;统一技术标准,明确超充站的建设规则、场站类型、安全防范等各项标准;统一标志标识,建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愉秒充”超充品牌,提高充电站辨识度。
为更好地引导各个区县加速超充站建设,我市还将推出一批示范带动项目,包括在中心城区及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每个区建设至少1座综合示范站;持续推广液冷超充、充储一体等新技术应用;围绕机场、码头、商圈、高铁站、公交场站等公共场所,分类建成一批超充站应用场景。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