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高速公路智能收费站到底有多智能?带你一探究竟
6月2日,来自中交一公局集团重庆运营区域总部消息称,九龙坡至永川、长寿至合川、万州环线、江津至泸州北线重庆段、铜梁至安岳重庆段等5条高速公路全部完成智能化收费改造,沿线22个收费站、52个收费车道全部实现智能化运行,单车通行效率约提升20%。
智能收费站如何智能?日前,记者来到重庆高速公路车流量较大的收费站—s7高新南收费站一探究竟。
智能收费机器人上岗
单车10秒钟完成缴费
S7高新南收费站,即原S5九龙坡收费站,节假日单日最高车流量超过6万辆次。
该收费站共设28个收费车道,9进19出,其中9个进口车道包括5个智能化车道和4个ETC车道,人工车道已经被智能化车道代替。
▲收费机器人。中交一公局集团重庆运营区域总部供图。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收费亭,每个收费车道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多台智能设备:黄白相间的智能收费机器人,车型识别机器人和无感车检器等,科技感十足。
其中,智能收费机器人高2米、宽0.9米,穿着橙白相间的“衣服”,直直地站立在收费车道一侧。
记者看到,一辆小轿车缓缓驶入该收费站,司机将卡插入智能收费机器人后,系统自动完成车牌识别、费用支付等环节后,瞬间就抬杆放行,无需人工协助,该车通行时长不到10秒。
“智能收费机器人十分智能,完全能代替人工。司机5秒钟可完成取卡,10秒钟就能完成缴费,即使没有办理ETC的车辆,也可走智能化车道。”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智能收费机器人还可提供智能语音客服,为驾驶员及时提供使用引导和特情处置服务,如果司机按了求助键,还可寻求收费站工作人员的帮忙。
无感车检器
让故障维修由1-2天缩短为几分钟
司机实现快速缴费、通过,除了智能收费机器人的功劳,还有车型识别小黄人和无感车检器的“助攻”。
车型识别机器人,身高1.6米,顶部两个大“耳朵”,可为下方的三个“大眼睛”(摄像头)遮风挡雨,“腹部”配有两个长长的夜间补光灯,全身穿着黄色衣服。
▲黄色的车型识别机器人。中交一公局集团重庆运营区域总部供图。
当车辆进入收费车道后,车型识别机器人通过3个摄像头,可全方位扫描车头车身车尾,实时将车辆信息传回后台,系统就可自动判断车辆车型,精准计费。如果是在夜间,夜间补光灯会自动判断来车,并启动照明,以提升摄像头识别精准度。
设在收费道上的无感车检器,可以实时检测车辆是否进入收费车道指定区域,以便提前启动收费系统。
“现在无感车检器代替了设在车道地下的感应线圈,即使设备出现故障,工作人员在几分钟内就可完成更换,维修效率大大提高。”现场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以前,埋在收费车道地下的感应线圈,若出现故障,工作人员必须封闭车道、对车道“开肠破肚”,前后需要1到2天时间,严重影响收费通行效率。
远程特情处理终端
一天能处理突发事件500起
“师傅,麻烦你把临时车牌对着摄像头出示一下!” 6月1日上午10时许,一辆小轿车缓缓驶入S7高新南收费站出口收费站。
因是临时牌照,车辆进入收费站,需填写相关信息,系统无法自动抬杆通行。司机轻按智能收费机器人的求助按钮,设在收费站监控室的远程特情处理终端的值班人员,立即收到求助信息并发出远程对话,根据司机出示的车牌在后台完成相关信息的输入。前后不到30秒,就完成了对车辆的放行。
中交一公局集团重庆运营区域总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改造之前,对应的车道故障由对应的收费亭工作人员来解决,即一对一解决特情、效率很低。现在远程特情处理终端,实现1人监管多个收费车道运行情况,并对缴费、取卡操作进行语音指导,以及对临时号牌车辆通行进行处理。
据介绍,S7高新南收费站远程特情处理终端只有两个人值班,可监控所有自助车道,远程处理车辆通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一天最多能处理特情事件500起,也助力收费车道从“人工值守”到“无人值守”的转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