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夏布:织机声奏响传承之音
2024-12-28 08:58
荣昌夏布,源于汉代的荣昌地区,是一种以苎麻为原料,经过多道手工工序纺织而成的麻布。因其轻柔胜丝、避暑爽身,自古便被誉为暑天衣料的佳品。
早在唐代,荣昌夏布就作为贡品进献皇室,其织造技艺在当时已相当发达。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昌州(今荣昌)所产的筒布、斑布,以其精细的质地和独特的色泽,深受皇室和达官贵族的喜爱。
▲夏布挂饰,染上植物的色彩,让夏布更为迷人(图片来源:时代新家长)
荣昌夏布的织造技艺,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从打麻、刮青、绩纱、上浆到纺麻,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由于苎麻纤维的特殊性质,无法使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因此,荣昌夏布的生产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技艺。这种技艺在江西、湖南、重庆、四川等地仍有少数传承,但荣昌夏布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品质,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2008年,“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评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6月7日,重庆市荣昌区与江西省万载县联合申报的夏布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成麻线再进行织造 (图片来源:时代新家长)
▲图为传统夏布织造场景(图片来源:荣昌文旅)
在对织造技艺的大力保护下,荣昌夏布的传承之路焕发出了新生机。黄秀英是荣昌夏布市级传承人、黄氏夏布第七代继承人,她将外国先进的脱胶、印染技术引进荣昌,实现了荣昌夏布从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跃升。她创办的加合夏布采取农户合作的原材料供应模式,既保证了夏布品质,又带动了村镇空巢老人再就业及农民手工经济的发展。
除了黄秀英,许多年轻人也加入了荣昌夏布的传承队伍,他们对非遗充满热爱和责任感,选择从头开始学习夏布织造技艺。黄维唯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创办的一宁夏布旗下的枕头、夏布拖鞋等日用品颇受年轻人喜爱。“我不想让夏布最终只能进入博物馆,我想让它留在我们的生活中。”黄维唯表示。
▲图为宁夏布创始人、荣昌夏布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维唯女士(图片来源:荣昌文旅)
夏布的传承不仅仅局限于技艺本身,更与当地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据悉,荣昌区持续推动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系列以夏布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活动,如夏布小镇、海棠花神节、汉风集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非遗之美。
近年来,荣昌区先后获得了“中国夏布之乡”、“夏布加工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纺织)”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荣昌夏布产业的认可,更是对其传承与发展工作的肯定。荣昌夏布,这一诞生于机杼声中的千年技艺,其传承之音将继续奏响在这片土地上。
(冉薇可)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