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糖画故事:舌尖上的艺术,岁月里的甜蜜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2024-11-25 16:31

在街头巷尾,当孩子们围在一个糖画摊前,目不转睛地盯着艺人手中的小勺,看糖浆如丝线般飘落,形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时,甜蜜的回忆便在这一刻被唤醒。这,就是糖画——一种既可观又可食的传统民间技艺。

重庆糖画,民间俗称“糖关刀”,是用融化的糖汁制作而成的各式美术图样,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糖画起源于明代,至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曾广泛流行于巴渝大地的城市乡村。2009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重庆糖画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很多“80后”的记忆里,糖画摊是儿时街头巷尾最吸引人的存在。转盘指向龙凤,孩子们便欢呼雀跃,期待糖画师傅如何用糖浆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造型。糖画曾是上世纪80年代的“高薪职业”,一个糖画艺人一天的收入可与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媲美。

▲刘贵兵的糖画作品。(图片来源:重庆巴人博物馆)

在重庆九龙坡,有一位糖画大师刘贵兵,他用糖雕龙画凤,自创3D立体糖画,让糖画焕发新生。他的作品曾亮相2008年北京奥运会,甚至走出国门,将重庆的非遗文化带到新加坡、德国、美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是重庆糖画的唯一市级传承人,也是一位用一勺糖浆书写传奇的“甜蜜艺术家”。

糖画的制作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复杂的技艺和多年经验。原料不过是麦芽糖、蔗糖,再加一口小火炉、一块光滑的石板、一把小勺。然而,真正的功夫在于糖料的熬制和画作的一气呵成。

熬糖是糖画的第一步,需要将糖浆熬到晶莹剔透,粘稠适中。随后,艺人用小勺将热糖液舀起,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将糖浆“提、拉、收、放”间勾勒成形。一条条糖丝在石板上飞舞,转瞬间化作龙凤花鸟、飞禽走兽。糖画一旦成型,便需小心翼翼地粘上竹签,用铲子轻轻一片,便成了可赏可食的甜蜜作品。

在传统平面糖画基础上,刘贵兵大胆创新,开创了3D糖画,将糖画从“平面”变为“立体”。制作3D糖画如同“盖房子”,需要将各个部件精确拼接。经过多年钻研,他创作了许多饱含重庆特色的作品,如“单轨穿楼”“吊脚楼”等。这些立体糖画不仅精美,更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刘贵兵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刘贵兵供图)

正是这份传承与创新,让刘贵兵的糖画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他的3D糖画通过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国传统民间技艺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掌声。

今天,糖画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人们儿时记忆中那口“甜”的代名词。在刘贵兵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手中,糖画正在焕发新的活力。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缩影。

(刘雨馨)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林勇   主编:胡东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