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中医药 智囊妙解发展题——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璧山”活动成功举行
2025-06-25 12:41
“璧山是个好地方,山好水好人更好。”6月23日,在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璧山”活动启动会暨“璧玉·人才季”启动仪式上,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丁显平向与会嘉宾推介璧山之“好”。
▲活动启动仪式
儒雅璧山,创新热土;人才荟萃,助产兴业。
6月23日—25日,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璧山”活动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指导,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活动特别邀请丁显平院士领衔、13名高层次专家组团前往璧山,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技术研讨等形式,深入璧山重点企业与产业园区,对接指导健康管理、生物制药与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6个领域的9个重点项目,为企业破题攻关送去“金钥匙”,为产业转型升级提出“金点子”。
3天时间里,专家总计开展技术指导5次、学术讲座8场、座谈交流13次,解决疑难杂症12个、其他大小问题47个,给出有效意见建议37条,直接培训指导201人,惠及基层群众1645人,为璧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专家团全员受聘为“助力璧山高质量发展特聘专家”
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
专家聚智助推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璧山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近年来,璧山一方面在继承传统中创新,积极探索“中医药+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传统医学文化与现代健康生活有机融合;一方面向科技前沿处求索,推进生命科学产业创新发展,依托中新生命科技城建设构筑生命健康产业创新链条。
活动启动当天,14位专家组团调研了重庆中医药学院和璧山区秀湖水街广场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对璧山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专家与领导调研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
“中医重在调理、干细胞重在再生修复,两者搭配是最好的治疗手段。”在分组调研指导环节,丁显平院士前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结合中医理论知识,立足自身细胞研究经验,为全区医务工作者带来《中医与细胞治疗》讲座,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融合为大家带来新的思路与启迪。
▲丁显平院士开展《中医与细胞治疗》讲座
院士讲座抛砖引玉。随后,3位医学专家围绕体重管理主题,从发展现状、干预措施、科研生态等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看法与研究成果。其中,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代谢外科首席专家、教授朱江帆分享《肥胖代谢外科的发展与现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主任、胃肠外科一科主任医师董志勇分享《营养干预、药物减肥及代谢手术在体重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国际肥胖学会创始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重管理指导原则专家杨华分享《国际肥胖学会:全球肥胖科研生态构建》。
讲座分享后,丁显平院士及3位专家还前往中新(重庆)生命科技园,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健康管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并就产业转化进行探讨沟通。
在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领域,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二级教授陈绍成调研了重庆东嶅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并对饮片生产流程提出了优化建议。重庆大学超瞬态装置实验室副主任姜伯承与助理研究员杨磊一同调研了中核鲲硼肿瘤核医学治疗技术研究所,帮助企业破解强流直线加速器的BNCT整机装备研发中的技术难题,并对人才引进、技术交流、市场推广等给出积极意见。
▲陈绍成与企业面对面交流
聚焦产业升级与民生福祉
一线问诊靶向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把脉行业趋势,作答发展之问。
此次活动聚焦产业升级的核心需求与民生福祉的重点领域,在锚定中医药与生物医药产业大方向的同时,也深入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农业四大领域,开展精准结对帮扶与高端智力服务。专家们通过一对一指导、点对点破题,为璧山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培育新动能。
在智能制造领域,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涂海燕与企业交流研讨智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发,并为技术攻关、人才需求等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胡小蕾围绕检测仪器研发中“液质联用”技术的应用方法和信息处理,与企业进行了深度交流。
▲涂海燕仔细查看企业产品
在新材料领域,重庆科技大学材料与新能源学院院长韩涛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后,分享了自己关于耐高压绝缘防闪络涂层材料与陶瓷结合工艺的研究经验,为企业技术攻关提供了重要参考。重庆文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徐康茗、重庆科技大学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合作与就业办公室主任田生慧则从不同角度,对于生物基植物纤维热固性复合材料高性能化及其在新能源汽车内饰中的应用开发,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唐小林与企业研发团队展开技术对话,围绕线控转向系统(SBW)技术的研发路径与应用前景提供了专业指导。
在农业领域,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汝学娟调研璧山番茄小镇·果琳基地,实地查看了番茄生长态势和智慧农业应用现状,并围绕番茄高效种植、克服连作障碍等问题给出恳切意见。
实现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
12份协议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一次交流指导不是重点,更令人期待的是后面的合作。”“期待在璧山建立一个细胞转化中心。”3天时间里,专家们所提及最频繁的词,就是“期待”“合作”。
经过本次活动的牵线搭桥,14名专家全部受聘为“助力璧山高质量发展特聘专家”,与企业签订12份合作协议,真正实现了把院士专家的专业优势、智力优势转化为璧山的人才优势、发展优势,也必将吸引、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璧山开花结果、生根发芽。
▲专家代表与企业代表签订合作协议
璧山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唐军诚挚邀请专家学者把创新事业布局到璧山,把研究成果转化到璧山。他承诺,璧山将始终秉持“来了就是璧山人”的热情和包容,一如既往善待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共同开启一场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
▲璧山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唐军讲话
璧山区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深化“专家智库”建设,建立常态化咨询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加速创新要素集聚;优化“璧玉计划”人才政策,构建全链条服务保障。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专家“三方合作”常态化机制,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的服务保障。
本次活动是落实市委“一号工程”的具体行动,也是川渝两地聚焦双城联动、推动智力共享的生动实践,已成功入选人社部专家服务基层国家级示范活动。
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夕明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是川渝携手、率先在全国建立的跨区域常态化专家服务平台,已成为川渝人社合作的“金字招牌”,成功入选川渝合作10大标志性成果。5年来,川渝两地人社部门累计选派759名专家下沉川渝60余个市(州)区(县)开展智力服务,帮助破解技术难题832个,带动培育基层技术骨干7068人,惠及基层群众10万余人,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力量。
▲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夕明讲话
(王小寒 黄丹)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